2025年7月2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步入南京博物院。这座承载着江苏地区数千年历史记忆的展馆,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隧道,将散落的文明碎片串联成篇,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触摸这片土地上曾经的繁华与智慧。当南京博物院的朱漆大门缓缓开启,江苏古代文明馆便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千年长卷,以无声的语言诉说着这片土地从洪荒到繁盛的文明史诗。
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史前文明”展区。灯光下,一件件粗糙却充满力量的石器静静陈列:打磨光滑的石斧、造型古朴的陶罐,仿佛还带着新石器时代先民的温度。讲解员介绍,江苏地区的史前文明虽不如中原地区声名远播,却以独特的“水乡基因”滋养着早期人类——太湖流域的稻作遗址、淮河岸边的聚落遗迹,无不证明这里是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一极。
沿着时间轴线前行,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展区瞬间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一尊商代青铜鼎矗立在展区中央,既彰显着权力的威严,也暗藏着古人对天地神灵的敬畏。旁边的一组西周编钟则传递出礼乐文明的韵律,虽历经三千年岁月,仿佛在诉说着“钟鸣鼎食”的礼乐盛世。值得一提的是,展区特别设置了互动装置,通过数字技术还原了青铜器的铸造过程,让我们直观感受到古人"范铸法”的智慧,每一步都凝聚着先民对金属的理解与掌控。

进入秦汉魏晋南北朝展区,江苏作为“东南望郡”的历史地位逐渐清晰。一件汉代“广陵王玺”金印熠熠生辉,印文“广陵王玺”四字方正有力,见证了西汉时期中央政权对江南地区的管辖。讲解员告诉我们,这一时期的江苏既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前沿,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展馆中陈列的波斯银币、玻璃器等文物,正是中外文明交流的实物佐证。隋唐至明清展区则将江苏的繁华推向高潮。唐代的三彩马姿态昂扬,釉色绚丽;宋代的“平江图”碑刻拓片清晰还原了苏州古城的布局,街巷、河道、桥梁,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格局;明代的云锦龙袍的龙纹栩栩如生,繁复的“妆花”工艺代表了古代纺织技术的巅峰。
参观接近尾声时,展馆出口处的“时空对话”装置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屏幕上,史前先民的陶罐与当代艺术家的陶艺作品并置,汉代的铜灯与现代的节能灯具隔空相望。这种跨越千年的呼应,让我们突然明白:文明从未真正远去,它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成为滋养今日江苏的精神养分。惊叹于汉代青铜牛灯的游客说到,东汉时期工艺巅峰与生活智慧令人叹服,这种朴素的环保理念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谋而合,为当代环保设计提供了历史灵感。青铜牛灯的造型与工艺也成为传统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常被用于文创设计、艺术创作中,让古老文物以新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提醒着人们:传统并非尘封的过去,而是可被不断解读、赋予新义的智慧源泉。在采访过程中游客也表示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展望未来,南京博物院在文物保护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一方面,不断完善文物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南京博物院新馆建设,改善文物保存保管条件;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文物活化利用,策划更多展现江苏古代文明的展览,创新展览形式和内容,加强与公众的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和热爱江苏古代文明,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通讯员丁思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