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19日,“古韵今承,文脉长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浙江省博物馆,开启了一场探寻浙江万年历史的文物之旅。文物承载着过往的记忆与历史的信息,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物质结晶。当踏入浙江省博物馆“浙江一万年”展厅时,随志愿讲解员的引导,从远古时期、石器时代直至良渚文明、农耕文明的发展变迁,展柜中的文物已不再是静止的器物,在讲解员的讲述下变得鲜活且丰富:良渚文明中玉琮王上细腻刻画的图腾,蕴含着古人的美好愿景;“越窑青瓷双系罐”施半釉瓷器的发现,证实了瓷器发展进程中成熟与不成熟的交汇阶段,体现了发展的延续性。会稽陶瓷工艺堆塑罐以及“天下铜镜始出会稽”的说法,似印证了浙江人在经商方面的天赋这一普遍认知。

更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博物馆对于文物的保护技术,除运用科学的保管方法与技术手段,确保藏品保存环境适宜,防止藏品受损或变质外,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如3D扫描技术记录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修复与保护提供依据;运用3D打印复制技术,真实再现文物状态。如等比例高保真数字化3D打印复制的烟霞洞杨柳观音。既方便游客欣赏的同时又不会破坏实物;通过虚拟现实技术、AI复原以及人文数字陈列展厅等方式,如“富春山居图——山水之间”的数字陈列,使游客能身临其境,感受富春江的魅力,穿越时空与千年前的画卷对话,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领略文物风采。
这种创新的展示方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博物馆展览形式的局限性,更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而人文数字陈列展厅则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此外,浙江省博物馆还积极引入数字化管理和展示系统,使藏品的查询、统计、研究更为便捷高效。通过构建全面的藏品数据库,每一件文物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身份证”,记录着其来源、历史、特征等详细信息。同时,博物馆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挖掘藏品间的关联,揭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团队成员为此感到自豪,正因为文物得到了妥善保护,团队成员才得以窥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这些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它们见证了浙江大地上人们的勤劳与智慧,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变迁。它们宛如时间的使者,缓缓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团队成员得以触摸遥远时代的脉搏。从石器时代简陋的工具,到良渚文明精美的玉器,再到农耕文明时期的生活用具,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记录着他们与自然抗争、与生活共处的点滴过往。这些文物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寄托,看到了浙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懈奋斗与坚韧不拔。
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切体会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在参观期间,团队成员对游客进行了采访。有游客感慨道:“看着这些文物,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时代。它们不仅让团队成员了解了历史,更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与创造力。”另一位年轻游客则表示:“通过这些文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通讯员曹淑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