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小手玩转浮力实验,科学乐趣触手可及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实验小学的一间教室内,一枚橡皮泥小船在小谢同学的掌心轻轻放入水盆,原本平静的水面泛起涟漪,小船却稳稳浮在了水面上。“浮起来了!我们做到了!”孩子们激动的欢呼声瞬间响彻教室。这充满惊喜的一幕,正是“淮浪载知”科普小队开展科普课堂的生动写照。
2025年7月23日,南京师范大学“淮浪载知科普小队”在淮安市洪泽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一场以“神奇的浮力”为主题的少儿趣味物理科普活动,55名学生参与其中。小队希望通过互动实验传递浮力原理,并融入防溺水知识,实现科学教育与安全防护双重价值。
“热气球为什么能飘在天空中?”随着问题的抛出,孩子们讨论后争相举手发言,说着天马行空的想法。主讲队员用“无形的大手托举物体”作比,配合黑板示意图讲解浮力概念,帮助孩子们理解浮力的基本概念。引导式的互动,让孩子们对实验充满期待,对课堂充满兴趣。
小队成员介绍:“我们收集了近百个孩子的问题,比如彩虹的形成、磁铁吸引等,这次虽聚焦浮力,但也会在互动中解答其他疑问。”通过方块沉浮实验,孩子们基本了解了物体密度与沉浮状态的关系。实践队员特意强调,人体密度接近水,独自野外游泳很危险,教导孩子们一定不能随意下水游泳。实践团不仅传播科学知识,也助力培养孩子们的安全价值观。
最受欢迎的是“潜艇行动”实验。孩子们在实践团的指导下亲手制作简易潜艇。通过控制进水量,看着潜艇缓缓下沉、又重新上浮,课本中潜艇的工作原理变得直观清晰。“原来潜艇就是这样在海里自由穿梭的!”孩子们惊叹于知识在现实中的巧妙运用,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一场充满趣味与收获的科学探索之旅。这个实验让孩子们直观理解了“通过改变排水量控制沉浮”的原理,也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物理知识埋下了伏笔。
前期调查显示,该年龄段儿童对身边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却缺乏系统科学引导。数据调查显示,学生科学兴趣指数达47%,但县域小学年均科普率仅1.5次/生,难以满足学生兴趣需求。更严峻的是,孩子们对伪科学信息的识别率仅有29.2%。这凸显科普进校园活动是有必要的,是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
“实验太有趣了!”五年级学生小冉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实验现象和疑问,家长们赞不绝口:“动手又动脑,比只看书有效多了。” 洪泽区实验小学的科学老师全程参与,评价道:“这些实验设计得很不错,既符合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又能揭示科学原理。”她期待与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团队开展长期合作,让更多趣味科普活动走进校园。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科普实践,更是南京师范大学学子践行“教育强国”号召的具体行动。看到小朋友们纯真的笑容,志愿者们体会到了强烈的自豪感与幸福感,对团队口号“教育兴乡”有了具象化的认识。本次活动通过将深奥的物理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实验,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更培养了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正如小队在活动总结中所写:“科学的种子或许微小,但只要用心浇灌,终会在孩子们心中长成参天大树。”“淮浪载知”小队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助力,让更多孩子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社会的关爱。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梦想,大声说出来!
- 人文学院“三点半课堂•金钥启智 青耘笃行”暑期社会实践队
开展“我的梦想”主题演讲会 让埋藏在心底的心愿放声生长
-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