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翻开日历,大暑这个夏季最后的节气正带着滚滚热浪走来。为积极响应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引导青少年感悟古人的智慧与匠心,7月17日下午,南通大学杏林学院五山菁英志愿服务团和杏林先锋—与梦同行小队带着精心准备的民族文化课程与互动活动,前往江苏省南通市闸桥社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为辖区小朋友们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本次活动以“大暑蕴智,华夏传慧”为主题,从大暑节气切入,带领孩子们走进二十四节气的奇妙世界,并亲手体验漆扇制作的魅力,在寓教于乐中厚植文化自信。(通讯员:杨夏婕)

(图为志愿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宋娇 供图)
本次活动精心设计为“解码节气·大暑话清凉”与“匠心传承·巧手绘漆扇”两大精彩板块。

(图为志愿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解大暑相关知识。宋娇 供图)
活动伊始,志愿者化身“节气故事大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为小朋友们揭开了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时间智慧体系的神秘面纱。聚焦当季的“大暑”,志愿者不仅解释了其作为一年中最炎热时节的气候特点,更讲述了与之相关的民间习俗(如饮伏茶、晒伏姜等)、农事活动以及古人顺应自然的养生之道。通过互动问答、节气歌谣唱诵等形式,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大暑”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感叹于古人观察自然、总结规律的伟大智慧。

(上图为志愿团成员提问及讲解。宋娇 供图)

(上图为同学回答志愿团成员提问。宋娇 供图)

(上图为志愿团成员让同学近距离观察伏姜。宋娇 供图)
告别节气的智慧,孩子们又踏入了“漆扇”这一非遗技艺的殿堂。志愿者首先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讲述了漆扇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代宫廷的奢华用品到文人雅士的怀袖雅物,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纹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对这项融合了自然材料(大漆)与人工巧思的传统工艺赞叹不已。在志愿者的悉心指导下,小朋友们化身为小小“漆艺师”。

(上图为志愿团成员帮助同学一起完成作品。宋娇 供图)

(上图为同学上色以及志愿团成员辅助晾干。宋娇 供图)
他们运用安全环保漆料、水拓等简化工艺,在洁白的扇面上大胆构思,挥洒创意。有的模仿传统纹样,有的描绘心中的夏日美景,还有的将刚学到的节气元素融入其中。一笔一画,一浸一染,孩子们全神贯注,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中。当一件件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漆扇”作品在手中诞生时,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清凉的扇风仿佛也带着传统文化的馨香。

(上图为同学向志愿者展示作品。宋娇 供图)

(上图为同学代表示范过程。宋娇 供图)
本次闸桥街道暑期活动,巧妙地将“节气智慧”与“非遗技艺”两大文化瑰宝相融合。通过知识科普、故事讲述、互动问答与沉浸式手工体验,不仅让孩子们了解了“大暑”的奥妙,领略了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博大精深,更让他们近距离接触并亲手实践了漆扇这项传统工艺,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上图为活动结束后志愿团成员与同学们集体合影。宋娇 供图)
孩子们在活动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份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闸桥街道将持续开展此类富有文化底蕴的实践活动,为青少年搭建更多了解、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守护民族的文化根脉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