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心灵共振·七日坊巷行思录---闽江大学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队员手记

    发布时间:2025-08-05 阅读:
    来源:闽江大学新华都商学院 雷鸣、林宏泽、陈镜鸿、陈劲芽、吴靖雯、饶又铭

心灵共振·七日坊巷行思录

——闽江大学新华都商学院福州文脉调研实践队队员手记
雷鸣、林宏泽、陈镜鸿、陈劲芽、吴靖雯、饶又铭

当最后一缕夕阳漫过宫巷的马鞍墙脊,我们合上写满笔记的册页,七日实践倏忽而过。三坊七巷的青石板路已刻入步履的肌理,古厝飞檐的剪影烙在眼底,而那些人与故事,更在心底掀起持久的回响。这不是一次寻常的旅行,而是一场灵魂与历史的深度对话,一次对“传承”二字的切肤体悟。

一、敬畏:在时光的褶皱里触摸永恒
初入郎官巷,指尖划过冰凉的夯土墙,粗糙的颗粒感传递着六百年的风雨。林师傅摩挲脱胎漆器时专注的侧影,漆面流转的幽光仿佛凝固了时间——那一刻,“匠心”不再抽象。它化作大漆的黏稠气息,化作油纸伞骨削磨时的木屑纷飞,化作修复古厝老师傅那句“顺着它的筋骨来治”的朴素箴言。我们意识到,文脉的载体如此脆弱又如此坚韧,它由无数微小却伟大的坚守垒砌。在效率至上的时代,这些“慢”与“拙”的技艺,是对抗遗忘的孤勇,是浮躁心灵亟需的镇静剂。敬畏历史,始于对每一片瓦、每一道工序的真诚凝视。

二、忧思:繁华背后的文化隐痛
南后街的喧嚣与深巷的寂寥形成刺眼对比。游客举着奶茶穿梭于连锁店招牌下,而承载福州味蕾记忆的“同利肉燕”老板却在为租金发愁。当“非遗”标签沦为旅游符号,当原住民林阿姨望着咖啡馆叹息“王老师的对联没了”,一种文化被抽空内核的危机感陡然升起。商业化不是原罪,但若失去对本土文化灵魂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再精美的马鞍墙也仅是舞台布景。我们忧心匠艺的断层,更忧心社区记忆的消散——那口述历史中井边的谈笑声、做“半段”的锣鼓喧天,才是文脉流淌的血肉。没有“人”的温度与记忆,古厝终将成为华丽的空壳。

三、启迪:传承的密码在于“活”与“新”
油纸伞传承人小陈的探索带来曙光。当传统竹骨撑起印有茉莉花纹的轻纱伞面,古老技艺在实用与审美中重获新生。林则徐小学的孩子们化身“小导游”,稚嫩童声讲述林觉民的故事时,文化基因已悄然植入血脉。这启示我们:

  • “活”在当下: 非遗需要走进现代生活场景(如文创、数字体验),而非困守展柜;

  • “新”于表达: 用AR还原严复演讲、以沉浸戏剧演绎《与妻书》,让历史可感可触;

  • “根”在社区: 让原住民成为文化叙事者(如“坊巷故事会”),重建有温度的邻里联结;

  • “路”在融合: 商科思维可为文化赋能——用品牌IP整合资源,用孵化器助力非遗创新,让保护可持续。

四、责任:商科学子的文化使命
作为新华都商学院学子,此行极大颠覆了我们对“价值”的认知。财报上的数字并非全部,一座古厝承载的精神财富、一项非遗蕴含的智慧美学,是无法估量的社会资本。我们开始思考:如何用商业模式守护文化根脉?如何让资本成为传承的盟友而非掘墓人?或许,是推动建立“文化影响力评估体系”,引导投资流向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项目;是设计“非遗供应链金融产品”,缓解匠人生存压力;是用营销智慧讲好福州故事,让文脉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商科,理应成为架通传统与现代、文化与市场的智慧桥梁。

离巷那日,骤雨初歇。雨水洗过的石板路映着天光,巷角一株老榕气根垂落,正努力扎向土壤。这像极了文化传承的姿态——既需深扎传统的土壤汲取养分,又要不断萌发新枝,向上生长。七日坊巷行,我们带走的不仅是数据与照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自觉。守护文脉,非一人一时之力,它需要匠人的坚守、学者的慧眼、商者的智慧、政府的担当,以及每个普通人的珍视。我们愿做那新生的气根,以微薄之力,参与这场关乎文明赓续的伟业。文脉如榕,生生不息;吾辈使命,已在肩头。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