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北电力大学实践团:用文化宣传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8-04 阅读:
    来源:华北电力大学
7月15日至22日,华北电力大学“云岭茶乡·青创兴农实践团”的6名成员奔赴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镇,开展了为期8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实践期间,成员们深入茶山、蚕房、松脂林,参与火把节、杀戏等节庆活动,以“宣传型助农”为切入点,将当地特色产业与文化资源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别具一格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入调研,挖掘产业与文化潜力
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花山镇特色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当地“林茶共生”的生态普洱茶品质优良,但因年轻传承人匮乏、收购价格偏低,难以拓展市场;“桑 - 蚕 - 茧”全产业链初步成型,却因采茶与蚕茧丰收期冲突,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松脂产量稳定,农户却仅售卖原料,收益微薄。

图为7月15日,实践团队跟随茶户学习“一芽两叶”采茶技艺。沈梦秋摄
与此同时,实践团也察觉到当地丰富文化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拥有200多年历史、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杀戏,因汉化冲击,传承后继无人;而开采节和火把节热闹非凡,吸引众多游客,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绝佳契机。基于此,实践团确定了“文化赋能产业”的助农方向,旨在挖掘文化内涵,为特色产品增添独特价值,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图为实践团与当地农户开展火塘茶话会交流产业发展难题与文化传承困境。沈梦秋摄
 文化赋能,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针对当地茶叶、蚕桑、松油因市场闭塞难以外销的问题,实践团以杀戏、火把节两大核心文化为依托,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面对杀戏传承遇冷的现状,实践团以“茶产业 + 杀戏”为创新点,收集杀戏历史故事与茶产业相关素材,整理成图文在社交平台发布,强化“林茶共生”茶叶的文化标识。同时,从传承生态重建入手,提出“新媒体传播扩大影响、传统节庆仪式复现、社区场景融入、双语教学传承”等一系列策略,构建“保护 - 传承 - 发展”闭环,既为杀戏传承开辟新路径,也借助文化力量为茶产业引流。
 火把节期间,实践团深度融入活动。在火把巡游、篝火打歌等环节,用镜头记录三弦演奏、芦笙表演等非遗,与群众交流时,反复介绍茶叶、蚕茧、松油的生态特色与产业价值,将火把节的“人气”转化为农特产品的“关注量”。借着火把节的传播热度,成功吸引游客主动询问农特产品购买渠道,使火把节成为产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图为7月18日,实践团队跟随群众进行景东彝族火把游行仪式。沈梦秋摄
青春担当,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8天的实践,实践团收获满满。“杀戏与茶产业结合推广”的思路得到当地文化站的认可,为杀戏传承与茶产业发展指明了新方向;火把节等节庆活动的宣传,成功吸引游客关注农特产品,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此次实践充分彰显了青年学子的智慧与担当,他们用行动搭建起文化与产业的桥梁,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活力与思考,让乡村未来充满希望。

图为7月22日,实践团队在省级非遗杀戏手绘墙前的合影。沈梦秋摄
供图:沈梦秋
供稿:李宜逍 贾倩倩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