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博物馆:AR导览助力,拥抱“沉浸式”文博体验
近日,常州博物馆内,一批来自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正戴着AR眼镜,跟随虚拟讲解员的指引,“触摸”千年历史的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陶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典籍,从原始野性到浩渺烟波,一件件文物在3D数字模型中“复活”,观众无需奔波于展厅之间,通过交互式导览系统即可深度解锁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一幕,标志着常州博物馆全新上线的AR数字导览服务正式投入试运行,传统博物馆正以科技赋能的方式,向“打卡式”“赶考式”的参观模式挥手告别。
当文物“触手可及”:破解快节奏参观困局
常州博物馆作为集文物保护、收藏、研究、公众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百万人次。然而,随着文旅消费升级,“进馆拍照打卡、离馆印象模糊”的浅层参观现象愈发突出。“过去观众常常在有限时间内‘赶场子’,重点文物区域拥挤不堪,冷门展区却鲜有人问津。”博物馆展览部信息部主任刘颖娜在采访中坦言,“如何让观众静下来、深进去,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为此,常州博物馆联合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启动“数字博物馆创新计划”,推出了AR数字导览服务。该系统覆盖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厅、自然科普展厅共12个主题展区,选取200余件(套)重点文物进行高精度数字化建模,并嵌入语音讲解、场景复原、互动问答等功能模块。观众通过馆内租借的AR设备或手机端小程序,即可自主规划参观路径,在虚拟与现实交织的场景中,实现“文物可看、历史可听、故事可触”的沉浸式体验。在历史文化展厅,一名学生驻足于“毗陵郡史”虚拟场景前。随着手势滑动,东晋时期常州城的市井街巷在眼前徐徐展开,点击街角酒肆图标,一段关于“毗陵美酒”的考据视频随即播放。“以前看展像‘赶作业’,现在跟着导览线索慢慢‘寻宝’,感觉每个文物都有了温度。”她摘下AR眼镜感慨道。
实践团队成员使用数字互动大屏 刘偲媛摄
探寻技术赋能文化:高校团队的数字技术调研实践
这场博物馆的“数字革命”,离不开见见证者和亲历者。作为调研项目合作方,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荀洁带领8名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小组,深入研究文物数字化呈现的传播路径。“文物建模不仅要供人参观欣赏,更要传递文化内涵。”团队成员发现,常州博物馆在馆内开设的数字互动大屏设计上,创新性地融入“文物修复”“考古发掘”等游戏化元素。在自然科普展厅的AR模块中,观众可化身“古生物学家”,通过手势操作拼接恐龙化石骨架,系统会实时反馈拼接准确率并科普地质年代知识。“常州博物馆用年轻人熟悉的交互语言,打破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玻璃墙’。”团队负责人阳子琪说。团队在调研过程中数次进入博物馆实地走访,仅观众行为观察和采访记录就积累了3万余字。值得关注的是,该馆的语音导览系统特别设置了儿童和成人两种模式,为不同年龄层的群体提供定制化服务。常州博物馆开放部主管杨赛表示,系统运行期间已有大量游试客试用体验,“看到儿童使用语音讲解器时专注的神情,我们更加确信科技的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分发数字导览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刘偲媛摄
从“观众”到“参与者”:博物馆教育的范式转型
AR数字导览的推出,正在重塑博物馆的教育生态。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谢燕红教授认为,传统博物馆教育多以“单向输出”为主,而数字化手段赋予观众“主动探索”的权利:“导览系统内置的‘文物知识图谱’,就像一个开放式知识库,观众可以从一件青铜器延伸了解整个商周礼制文化,这种非线性学习模式更符合当代人的认知习惯。”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常州工学院学生团队承担了部分数字导览用户体验调研工作。大一学生朱毅阳使用过常州博物馆的语音讲解器后表示,语音导览服务的描述设计了“时间穿越”场景:“跟随语音导览参观时,背景音会从展厅环境切换到1920年代的常州街巷,这种时空交错感能让历史人物更立体可感。”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转型并非否定传统展陈。常州博物馆信息部主任刘颖娜强调:“AR导览是线下参观的‘增效剂’,而非替代品。我们在展厅内设置了‘虚实对照点’,观众通过导览系统了解文物背景后,会更主动地驻足观看实物原作。”在不同展区,导览系统会提示某展品暗藏“玄机”,不少观众在听了虚拟解析后,特意凑近展柜观察展品细节,形成“线上求知—线下求证”的闭环。
实践团队成员接受采访 祝雨欣摄
未来展望:让文化遗产“活”在数字时代
随着AR导览服务的推开,常州博物馆正酝酿更多创新举措:将数字导览服务拓展至临时特展领域,开发“家庭亲子模式”,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互动任务卡。“博物馆不该是文物的‘冷藏室’,而应成为文明的‘发酵池’。”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曹鸣谦副书记在项目启动仪式上表示,青年大学生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当00后能通过AR技术‘握住’千年文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就找到了真正的支点。”
曹鸣谦副书记指导活动开展 祝雨欣摄
如今,走进常州博物馆,已难见行色匆匆的“赶场者”。无论是戴着AR眼镜“漫游”古运河的中学生,还是通过导览系统比对古今城址变迁的银发老人,都在属于自己的节奏中与历史对话。这场由科技引发的“参观革命”,或许正预示着博物馆从“文化容器”向“体验场域”的深刻转型——在这里,每一件文物都不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而是等待被解锁的文明密码,等待着与当代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