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桃园深处访农忙 扬大学子探寻凤凰水蜜桃产业生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30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7月3日,扬州大学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桃夭凤起”团队前往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开展凤凰水蜜桃产业市场竞争力调研实践活动。在此次实践调研中,团队成员不仅直观感受到了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脉络,更深入思考了地方特色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突破路径。
  一、深入桃园:触摸产业的生长肌理
  “桃夭凤起”团队的实践调研始于支山村桃农的桃园。清晨的阳光穿透桃叶,在挂满枝头的水蜜桃上投下斑驳光影,晨露附着在桃叶上,折射出乡土气息的鲜活。作为凤凰镇的特色产业,凤凰水蜜桃种植面积已达6000多亩,年产量超9000吨,总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支撑当地乡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在与桃农们的访谈中,他们不仅谈及选种、疏果等环节的种植经验,也提及市场变迁。近年来,虽有固定客源维持基本销路,但受天气影响导致的品质波动、同类水果竞争加剧等客观因素,桃农的水蜜桃外销时常遇阻,收益稳定性欠佳。同时,团队也注意到产业面临的现实挑战:品种迭代速度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青壮年劳动力流入不足导致的技术传承断层,这些问题如同桃树上的枯枝,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生长。
  
(图为7月3日“桃夭凤起”实践团队成员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参观桃林。秦蕴祺摄)
  随后,团队走访了凤凰镇支山村村委会。村委办公室墙上悬挂着桃园分布图与产销数据统计表,清晰呈现着产业规模的扩张与结构的演变。在与村委会相关负责人的访谈中,团队成员具体了解了凤凰水蜜桃产业的发展脉络:从早期散户零散种植,到尝试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再到探索农旅融合拓宽路径,产业的成长更多依赖农户自发实践。负责人坦言,村委虽尝试过组织技术培训、协调农资采购等工作,但因散户种植分散、意见难统一,实际推进效果有限。这折射出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难题——缺乏统一标准、技术传承断层等问题,仍是当前产业升级中亟待破解的关卡。

  (图为7月3日“桃夭凤起”实践团队成员与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支山村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秦蕴祺摄)
  二、市场探访:观察产业末端的生态差异
  离开村委,团队沿着水蜜桃的流通路径,来到支山村及周边的市场终端,观察产业“最后一公里”的真实面貌。在支山村主干道旁,农户自发形成的路边摊位是最直接的销售场景:简易摊位上,水蜜桃多为混装堆放,缺乏分级筛选,价格较低,销售也都多依赖过往行人与零星采购。

  (图为7月4日“桃夭凤起”实践团队成员与当地路边摊贩交流。陆井卉摄)
  而镇上的销售点水果店虽稍显规范,却也难脱传统模式:部分凤凰水蜜桃按大小、品相分级,采用印有“凤凰”字样的礼盒包装,但经营者多依赖熟客回购与线下散卖,尝试通过线上直播拓展销路的寥寥无几。这背后既有农户对数字化工具运用不熟练的因素,更受水蜜桃保质期短、运输易损耗的特性制约,导致线上渠道难以推进。
  团队成员表示,这些销售端的现状折射出凤凰水蜜桃流通环节的不少局限。总体来看,销售渠道过于依赖线下且形式单一,线上销售拓展因保鲜难题与技术门槛难以推进,与市场多元需求存在明显脱节,这些都制约着凤凰水蜜桃产业效益的提升。
  三、价值思考:凝聚青春力量的破局探索
  本次实践活动,不仅是对凤凰水蜜桃产业的深度观察,更是青年力量贴近乡村、触摸乡土的生动体验。从桃园里的种植情况到市场端的流通现状,每一处发现都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传统农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坚韧与困境。
  乡村振兴的答案不在书本里,而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在与农户的每一次交流里。当代大学生的“强农兴农”担当,或许就始于这样脚踏实地的探访。让凤凰水蜜桃的“甜蜜”,既成为味蕾的记忆,也化作连接青年与乡村的纽带,为产业振兴注入青春的思考与温度。
作者:秦蕴祺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