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构建残健共享的食品安全环境,保障基层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食品安全知识真正走进民众生活,6月至7月,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学院出蓝小队深入民众一线,走访白杨街道晨光社区、西湖善粮公社古荡分社及下沙、仓前、三墩残疾人之家,以“食安科普+实践传情”为双轮,用25天时间精心举办11场专题活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服务,在助力基层群体生活品质提升与食品安全普及的征程上,书写了一曲关于青春担当、专业为民的动人篇章。
专业落地:让食安知识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场景
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出蓝小队深知,专业知识的价值,在于能被最需要的人理解与运用。于是,在25天的实践中,一场场扎根生活场景的“食安科普大讲堂”,成为他们服务基层的第一站,11场专题活动就此拉开序幕。
在白杨街道晨光社区、西湖善粮公社古荡分社及各残疾人之家,出蓝小队避开晦涩的学术术语,从“变质食物如何引发不适”“冰箱储存的那些误区”等生活案例切入,用平实语言为残障朋友拆解饮食风险。通过生动的PPT与警示短片,破除大众对添加剂的偏见,教大家读懂食品标签上的“安全密码”;让“高温天不吃隔夜菜”“生熟分开存”等知识,成为基层群众们的生活自觉。








(出蓝小队进行食安科普)
(出蓝小队进企业交流学习)
从实验室到基层,在这 25 天里,出蓝小队穿梭于杭州市各地,用 “接地气” 的表达架起专业与大众的桥梁。正如队员们所说:“食品安全不是冰冷的理论,而是藏在菜市场的挑拣里、冰箱的收纳中、餐桌的搭配上。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变成大家能用上的‘生活指南’。
手作传情:让废弃材料绽放新生,让温暖在互动中流淌
(出蓝小队正与残疾人朋友们一同制作水果网套手工)
(出蓝小队正与残疾人朋友们一同进行泡泡纸绘画)
(出蓝小队向社会及校园传递清凉)
(农残检测小实验)
从网套到泡泡纸,从废弃材料到创意手作,在 25 天覆盖白杨街道晨光社区、西湖善粮公社古荡分社及下沙、仓前、三墩残疾人之家的实践中,出蓝小队用 “变废为宝” 的巧思,让环保理念与食品安全知识在互动中扎根;更以平等尊重的姿态,让特殊群体感受到 “被牵挂” 的温暖,更让残障人朋友们认识到自己也是一块宝。
青春担当:以服务丈量基层,让初心在实践中闪耀
(出蓝小队合影)
青年学子的担当,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把专业所学、产业新知化作服务的点滴,让知识有温度,让关怀有力量,让每个被服务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安全与美好,始终有人在用心守护。在这个夏天,出蓝小队用 25 天的坚守和 11场专题活动的开展,以实际行动践行着青春使命,为食品安全科普事业添砖加瓦,也为特殊群体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关爱与帮助,他们的故事将激励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于专业为民的实践中,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绚丽之花。
投稿人:符旭鹏
联系方式:1898969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