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秀美娟丽的缙云山水之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除却传统的古时文化之外,红色文脉也孕育其中。浙江万里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的社会实践小队“畅通无组Power Rangers”的同学兵分两路:一路同学为寻找红色脉络,来到了当地的红色研学路线,于此开展了对当地红色历史,产业发展史,以及传统文化史等多方面的深入学习与探讨;另一路同学来到了三溪源村村民委员会与村支书进行对话。在步步前行中感受历史沉重的脚印,声声对话中听见文化隐隐的“心跳声”。
一、初踏澄心廊,再寻地方情
抵达红色景区后,团队率先踏入代表当地风土人情的澄心廊,在古朴典雅的亭子中感受生机活现的乡村美景,两者相得益彰共同绘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建筑背后,体现的是缙云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观念,团队跟随当地居民的脚步踏入此地,与居民们了解当地实事,认识澄心廊背后的历史底蕴。

二、终进革命馆,深接革命“结”
团队步入丽金台温革命馆的大门内,一开始便到达了红色革命馆,开始正式了解当地的红色革命史,近距离感受特殊时期共产党员与革命民众为祖国为人民献真心,付真血的伟大精神。从革命时期的抗战精神到后来三溪乡自治改革的创新精神,当地一直在随着时代改变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从未改变,始终坚持的是自我革新的勇气

当地承袭三溪红色文化与龙母文化,从中寻时代之变机,抓时代之便利。团队跟随当地热心居民的脚步,来到产业发展厅内,从“一方瓷”展示厅中认识到了当地陶瓷产业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创新的发展脉络,展现了其开拓市场新天地的历程;从“一滴油”展示区中见证了油茶产业从种植、加工到走向广阔市场的完整链条,生动描绘了“东方橄榄”香飘远方的故事;从“一汪水”展示区中体会了生态建设的丰硕成果,其映射出的“生态三溪大花园”的建设进程,深刻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漫步在展厅内,我们了解到当地劳动人民独有的智慧与勤奋,求自变,求自强的奋斗精神,深入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历史,感受背后推动的劳动人民鲜活的“呼吸”。
走出产业展区,踏入领导关怀与群众实践展厅,其中详细记录了各级各界领导对当地人民殷殷期切,深深关怀,当地领导做到了把人民放心中,推动当地居民的亲手改革创新。乡亲们自主投身于城镇建设,参与环境整治,深刻诠释了党群同心、共建家园的奋斗精神。
三、
捧起学子手,重塑故乡情 走出革命馆,团队走入了当地的三溪小学中,其前身为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处属特委创办的鹤林小学,有着深刻、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
团队深入了解到,因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2023学年学校仅余44位学生,即使如此,它依然肩负着为山区孩子提供教育的重任,正如扶贫一个县也不能落下,义务教育也要让所有人都要跟齐。现如今,学校的操场、公厕翻新,教室配备现代教学仪器,音乐、美术、计算机等多功能教室一应俱全。不仅如此,三溪小学还积极开展自然生态教育,开发如“生命鸟巢”这样的绿色课程,引导学生探索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
四、求访求知亭,证见证心清 在三溪小学门前,求知亭周边环境优美,百年古树环绕,与不远处的丽金台温边境革命纪念馆相互映衬,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深沉的红色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亭顶采用传统的中式设计,飞檐翘角的设计,呈现了一种轻盈灵动之感。亭内设有石凳和石桌,供人们休息和交流。亭身四周的栏杆上刻有一些激励学子求知奋进的名言警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其素美的外表之下,是对于三溪乡重视教育的象征,孩子们课余之时可以在此阅读课外书籍,获取更多知识,耕耘更好未来,此外,许多教育活动常以求知亭为切入口展开,如市关工委宣讲团曾在此开展二十大精神宣讲活动,以互动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畅谈梦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爱国情怀,让孩子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接受更佳良好的教育。
五、踏上龙溪桥,感下情风土 进入后吴村后,团队踏入当地的地标性建筑--龙溪桥,是连接村庄、承接学生上下学的重要枢纽,在当地人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建桥的历史:1931年,吴钟灵之女在过桥时被洪水冲走,为避免悲剧重演,吴钟灵承担起建桥重任,其父吴起凤和同村上官保仁负责筹集资金,于1932年冬建成。现如今,桥不仅仅是一种交通通道,也是历史变迁,脉脉亲情的见证者,现在,三溪乡的人民们正承着前人的建设走向新时代。
六、与村书记对话,端正入党动机
视线转移到村委会的同学这来——来到村委会的三名同学与三溪源村的村支书进行了对话。三人简单叙述了我组学生在乡村的这几天完成的项目以及收获,同时主动提及出更进一步的乡村振兴计划。在与村书记交谈期间,我组三名同学更加坚定自己的入党动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七、实践感悟 在本次探访红色景观之中,团队深入了解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了奋斗、坚持、求索的伟大实干精神,体会革命先辈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伟大革命精神。以古为鉴,求今日之美好,团队从中收益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