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桃葡莓好,莒果丰登”赴日照实践服务团于7月15日至7月18日前往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果庄镇,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深入基层,通过实地调研、技术交流与劳动实践,探索特色农业发展的“果庄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科技赋能产业: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农业的跨越
7月16日上午,团队指导老师石勇带领实践团成员抵达果庄镇政府参加座谈会。当地干部详细介绍了油桃、蓝莓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座谈会上,镇农业负责人赵伟田提到,果庄镇通过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推广新品种,并借助智能化设备实现大棚温湿度远程调控,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转型。果庄镇团委副书记韩杰结合自身经历,强调基层工作者需“既红又专”,既要扎根乡土,也要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难题。会后,团队成员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当天下午,实践团走进蓝莓种植大棚基地,与种植户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发现,当地蓝莓采用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每亩产值高达10万元,但面临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同学们结合农学知识,建议引入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并记录下种植户反馈的技术需求,为后续科研提供方向。

规模引领转型:阳光玫瑰的“逆袭之路”
7月17日上午,团队赴小张官庄村调研阳光玫瑰葡萄产业。村支书丁书记介绍,该村从最初3个棚的零星种植发展为“一村一品”规模种植,客商直接进棚收购,彻底解决了销路难题。成员们观察到,农户通过精细化管理(如控制单串葡萄重量、施用农家肥)提升品质,并依靠互助采摘模式降低成本。“规模化和生态化是农业增效的关键。”团队成员史泽乾感慨道。
设施升级增效:油桃产业的“三十年蝶变”
17日下午,实践团在张家海坡村观摩油桃种植。村支书张书记讲述,当地油桃产业历经26年发展,从“小草棚”升级为自动化钢结构大棚,亩产值从1万元跃升至5万元。在油桃交易市场,成员们见证了“编号交易”的高效模式:银行驻场结算,冷库预冷保鲜,产业链条完善。张书记自豪地说:“我们的大棚10天就能建成,技术更新永远快人一步!”
传统技艺新生:黄烟种植的“匠心传承”
7月18日,团队走访下屯村黄烟种植户郭会计。当前黄烟已进入“打头”关键期,两周后即可采收烘烤。郭会计分享道,果庄镇种植黄烟由烟站统一提供育苗与技术指导,烘烟炉免费使用,中上等烟叶收购价可达30元/斤,烟农收益可观。成员们学习了烟叶分级标准,并记录下根腐病防治经验,为传统作物种植的现代化转型积累案例。
实践悟真知:青春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此次调研中,实践团成员白天深入田间,夜晚总结研讨,将课本理论与基层实践紧密结合。队长王萧竣表示:“果庄镇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需要政府引领、科技支撑和农户协作三者合力。”团队还计划整理技术手册,反馈给当地政府,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此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既需要科技赋能的硬支撑,也离不开扎根基层的软实力。从阳光玫瑰的精细管理到油桃产业的智慧升级,果庄经验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的实践路径。以知促行,以行求知。青岛农大青年学子用脚步丈量田野,以专业赋能农业,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书写着新时代“农科人”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