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2025年6月28日,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小队一行十余人奔赴江苏省苏州市沙家浜景区,开启为期一天的暑期实践活动,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感悟信仰力量,筑牢精神根基。
沙家浜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教育基地,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的重要活动区域,在这片广袤的芦苇荡中,无数革命先烈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众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清晨,实践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入这片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开启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红色之旅。
实践小队的首站是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步入馆内,庄重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历史照片、珍贵的革命文物和详实的文字记载,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新四军和沙家浜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历程。在展厅内,一幅长约十米的巨幅油画首先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这幅油画生动描绘了1939年新四军老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抗日,与沙家浜人民在阳澄湖畔并肩作战的宏大场景。画中新四军战士们眼神坚毅,手持武器,随时准备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当地群众或运送物资,或协助掩护,军民团结一心的画面令人动容。
沿着展厅继续前行,一件件历经沧桑的革命文物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件布满补丁的新四军军服,吸引了队员们长时间驻足。这件军服的布料早已褪色,肘部、肩部的补丁层层叠叠,不同质地的布料拼接在一起,有的是粗麻布,有的是细棉布,甚至还有一小块碎花布。讲解员介绍,这些补丁都是当年沙家浜的老百姓用自己家里仅有的布料为战士们缝补的,每一块补丁都饱含着军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队员们还看到了陈列在展柜中的各种枪支、弹药、医疗器械等物品。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枪托上刻着二十七道深深的刻痕。据了解,这是当年一名新四军战士用了整整三年的武器,每一道刻痕都代表着一场激烈的战斗。而那些略显陈旧的医疗器械,更是见证了新四军伤病员在艰苦条件下与病魔顽强斗争的历程。
参观完革命历史纪念馆后,实践队员们来到了芦苇荡剧场,观看大型实景演出《烽火芦荡》。演出开始前,剧场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都满怀期待。随着一阵激烈的枪炮声响起,演出正式拉开帷幕。只见芦苇荡中硝烟弥漫,枪声大作,新四军战士们乘着小船,在茂密的芦苇丛中穿梭,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游击战。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和逼真的场景布置,将观众瞬间带入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演出中,不仅展现了新四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还着重刻画了沙家浜人民与新四军之间的鱼水深情。当看到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伤病员送医送药、送粮送衣;当看到群众为了掩护新四军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时,不少队员眼中泛起了泪光。
演出结束后,实践队员们与部分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参与演出多年的老演员表示:“我们每一场演出,都是对历史的重现,对先烈的致敬。希望通过我们的表演,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沙家浜的革命历史,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队员们还采访了景区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近年来沙家浜景区不断加强红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除了常规的展览和演出外,景区还推出了主题展览、情景党课、研学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接受红色教育,年均接待游客量超过百万人次。
当天的实践活动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沙家浜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教育之旅,让他们在思想上受到了洗礼,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那些革命先烈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定信念,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知识,锤炼过硬本领。”
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小队将以此次暑期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宣传和实践活动。他们计划在学校内举办沙家浜革命历史主题展览,通过照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同学们展示沙家浜的红色故事;组建红色宣讲团,走进社区、中小学,讲述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创作活动,鼓励同学们通过绘画、书法、文学作品等形式,表达对革命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让红色基因在青年学生中代代相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