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穿透鄂西北层叠的山峦,温柔地洒在十堰市竹山县擂鼓镇的土地上。6月30日上午,当“蒲公英社会实践队”的旗帜在镇中心小学门前迎风展开,一场关于知识与希望的接力,在这片渴盼滋养的土壤上悄然启程。年轻的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与炽热的初心,迎来了他们支教旅程的第一天。教室里,初次相见的些许局促,迅速被孩子们清澈好奇的眼神和队员们温暖的笑容所融化。
寓教于乐,多元课堂绽放思维火花。蒲公英实践队深谙“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之道,将深刻道理融入趣味盎然的活动中,点亮了山区课堂的别样光芒。
手工课上,彩纸在孩子们手中翻飞起舞。队员张明耐心演示着千纸鹤的折叠技巧,讲述着这个古老符号背后的和平与希望。孩子们在纸翼内侧郑重写下自己的愿望:“希望奶奶的病快点好,我能考上镇里的初中。”他们轻轻吹动手中成型的纸鹤,仿佛将心愿托付给了山外的风。

图为孩子在折纸课上折纸。通讯员 李慧敏 供图
在“时间管理”课上,讲课的队员并未空谈大道理。将沙漏置于讲台,引导孩子们观察细沙流逝,感受一分钟的长度。“谁能说说,一分钟能做多少事?”问题抛出,课堂瞬间活跃。“可以跳绳80下!”“能写两行生字!”队员顺势引导孩子们绘制“时间四象限”,将事情分为四类: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不重要。孩子们第一次具象地触摸到“时间管理”的轮廓。

图为孩子们认真听讲。通讯员 李湘 供图
对于孩子们,古希腊神话课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之旅。队员陈枫化身“故事引路人”,用生动的语言和精心准备的图片,揭开了宙斯的雷霆、普罗米修斯的火种、潘多拉魔盒的秘密。当讲到阿基里斯之踵时,孩子们瞪大了眼睛,争先恐后地提问:“老师,他的脚后跟真的那么重要吗?这和我们说的‘短板’是不是一样?”神话的隐喻,就这样悄然链接了现实世界的智慧。
硬笔书法课上,从“永字八法”讲起,强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小老师穿梭于课桌间,逐一纠正孩子们的握笔姿势。起初歪歪扭扭的横竖撇捺,在一次次鼓励与示范下,渐渐显露出规整的模样。教室后方,一幅幅稚嫩但认真的书法习作被张贴出来,墨香与专注的气息在空气中弥漫。

图为队员们讲授硬笔书法。通讯员 李慧敏 供图
初次见面时,许多孩子躲在同伴身后,眼神闪躲。队员们放下“老师”的架子,课间主动加入跳皮筋、丢沙包的游戏。一个鼓励的击掌,一次蹲下来平视的交谈,一颗奖励的小糖果,迅速消融了隔阂。午餐时分,队员周华发现男孩小强独自啃着冷馒头,便自然地分享了自己的饭菜,闲聊起山里的趣事。小强紧绷的肩膀慢慢放松,脸上露出了腼腆却真实的笑容。
夕阳的余晖为擂鼓镇的群山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边。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依依不舍地围在“蒲公英”队员们身边,七嘴八舌地追问着“老师明天还来吗?”“明天讲什么故事呀?”队员们含笑应允,挥手告别。那一个个奔跑在归家山路上小小的背影,仿佛承载着比来时更明亮的憧憬。
蒲公英的种子轻盈,却蕴含着坚韧的生命力。实践队员们正如那风中的蒲公英,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竹山县擂鼓镇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支教首日的圆满落幕,并非一段旅程的终点,而是一束微光被点亮的起点。这束光,是孩子们眼中被神话故事点燃的好奇之火,是他们在时间管理课上初识自律时的顿悟之光,更是年轻的大学生们在躬身实践中体认责任与价值的成长之光。
蒲公英的种子乘风而行,轻盈却蕴含穿越石隙的坚韧。此刻,在竹山县层叠的山影里,在折纸鹤振翅的窗前,在烛火摇曳的神话课堂,在墨迹未干的“希望”二字上,无数微小的光点正在汇聚。这些光,是少年们初识时间重量时的惊异,是神话烛火映亮的眼眸,是孤独孩子脊梁第一次挺直的弧度。微光点亮微光,寂静中自有惊雷——当无数这样的星火连缀成线,终将刺破山峦厚重的沉默,照见所有等待抽枝的梦想。
当无数这样的微光汇聚,便足以照亮乡村孩子前行的崎岖小路,也烛照着中国乡村振兴路上那关于教育公平与人才回流的深沉命题。青春挺膺担当的故事,正在千乡万村间续写新篇,每一份付出,都在为“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图景,增添着温暖而坚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