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我们走进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附近的村庄,原本只是抱着探寻历史真相的目的,却未曾想到,与孩童、青年、老者三个群体的对话,如同打开了三扇窗,让我们看到了淮海战役精神传承的多维图景。这场跨越年龄与时代的对话,不仅重塑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引发了关于红色精神传承的深刻思考。
在村落的广场上我们遇见了打闹的小孩子们,与他们的交流,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当被问及淮海战役时,小孩子们大多只能说出“解放军叔叔打胜仗”这样模糊的概念。我们尝试用“全村人推着小车送粮食”、“战士们守护家园”等贴近生活的比喻,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问道:“就像我爷爷推着三轮车去集市那样辛苦吗?”这句童言瞬间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临走时,孩子们围上来,眼神里满是期待:“哥哥姐姐下次还要给我们讲故事!”这一刻,我们真切感受到,红色精神的传承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更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好奇与向往的种子。这些稚嫩的心灵,正是红色基因最好的传承土壤,而生动有趣的启蒙教育,才能让红色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

图为团队成员与小朋友交流的合照。陈钦泽供图
在离开广场的途中,偶遇河南大学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是我们这次行程中最意外的收获。我们两队相互交流学习,当我们提出用短视频、动画等新媒体形式还原的淮海战役场景的想法时,他们被深深震撼。我们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红色精神的传承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传统宣讲模式难符当代年轻人接受习惯,需将历史叙事与新媒体技术结合,以短视频、沉浸式体验等年轻人喜爱的形式,让厚重历史穿透屏幕,走进其精神世界。传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让红色精神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团队成员与大学生交流的合照。杜运丰供图
与村里老者的交谈,则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最真实的温度。作为淮海战役红色歌谣的传唱人。当陈爷爷苍凉的歌声响起:“淮海战役三千里,村村寨寨送军粮...”不同于史料中严谨的文字记载,这些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歌谣,裹挟着最鲜活的记忆。他讲述父亲推着独轮车支前时磨破的双脚,讲述乡亲们省下口粮支援前线的坚定,让“人民的胜利”五个字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千万普通人用生命书写的史诗。我们忽然明白,民间记忆是历史最珍贵的宝库,那些被正史简略的片段,在口口相传中保留着最本真的情感与温度。传承红色精神,必须珍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精神遗产”,让历史从档案走向生活,从文献回归人民。
图为团队成员与陈爷爷交流的合照。杨森供图
离开陈官庄时,我们的内心充满感慨。这场走访让我们认识到,淮海战役精神的传承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过程。它需要在孩童心中播撒火种,通过启蒙教育筑牢传承根基;需要青年一代创新形式,让红色精神与时代接轨;需要守护好民间记忆,保留历史最本真的温度。唯有将这三者紧密相连,才能构成红色精神传承的完整链条。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深刻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我们既要以敬畏之心守护历史,又要以创新之姿传承精神。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将把民间歌谣转化为数字音频,让孩子们的童声朗诵与老人口述历史同频共振,用新媒体技术让红色故事焕发新生。我们相信,当不同年龄、不同群体都能找到参与传承的方式,红色精神就能真正实现代际传递与时代转化。
此次走访,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探访,更是一堂关于传承的实践课。它让我们懂得,红色精神的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时代对话、与人民共鸣。未来,我们将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前行,用更多元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让淮海战役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通讯员李宗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