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景琦 马宇恒)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号召,深入基层开展法治服务,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法润青禾”普法实践队,在恩施市三岔镇司法局的指导与对接下,于2025年6月20日奔赴三岔镇水洞村,开展了一场融合水质安全调研与精准法治宣讲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实践队以专业视角聚焦民生关切,以青春脚步丈量乡村法治需求,为水洞村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法治活力。
图为普法实践队前往水洞村与村委会对接 刘昱辰 供图
专业视角探水质,守护民生“生命线”。“源头活水”是乡村健康发展的基础。调研结果显示水洞村享有政府引调的优质自来水和双水源保障,并且正在建设的“杨柳溪管网延伸工程”也将持续优化供水体系。队员们实地走访村内水厂及水源地,细致观察取水口环境、净化设施运行状态,并沿供水管网与村内河流进行踏勘,详细记录水体观感、周边排污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
图为实践队员前往水洞村自来水水泵站实地调研 陈景琦 供图
实践队发现,得益于政府有效管理与村民环保意识提升,村内主要饮用水源清澈洁净,管网维护良好。村道沿线5公里科学分布40余个垃圾桶,生活垃圾实现政府统一清运,有效避免了面源污染。道路两旁花坛绿意盎然,村民自发参与建设维护,展现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这些扎实的基础工作为水质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队将形成专业调研报告,提出针对性建议,助力水洞村持续巩固“水清岸绿”的生态优势。
图为实践队员为水洞村村民进行普法宣讲 马宇恒 供图
环境保护是水洞村的亮点,也是法治宣传的重点。队员们结合该村生活垃圾统一处理、河流政府管理、村民积极参与绿化等良好实践,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着重宣讲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相关法律责任,强化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法治理念,鼓励大家珍惜并守护好来之不易的优美环境。
普法形式不拘一格——村头树下、农家院落都成为普法微课堂,队员们与村民围坐交流,耐心解答土地流转、务工维权等切身疑问。一场场接地气的“法治龙门阵”,让抽象的法条化作村民听得懂、用得上的“护身符”,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浸润心田。
图为队员采访村书记杜克明 彭莎莎 供图
青春聚力助振兴,校地联动“谋长远”此次水洞村之行,不仅是普法实践,更是校地深度合作的生动实践。三岔镇司法局作为关键桥梁,为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与协调支持,确保了实践方向与基层需求的精准契合。水洞村两委的高度重视与村民的热情参与,特别是村支书对供水体系完善工程的介绍,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积极面貌,也为学子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课堂。
“深入水洞村,我们见证了政府公共服务下沉的实效,更感受到法治思维在乡村治理中的蓬勃力量,”实践队员深有感触,“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法律知识的渴求,是我们持续前行的动力。”实践队伍后续将持续强化与地方的合作,推动更多智力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记者 陈景琦 马宇恒 通讯员 李佳妮 谭昱阳 杨冰洁 刘昱辰 寸雪琴 彭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