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浙江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寻韵昆曲,以戏育人”暑期社会实践团结束3天的苏州行程,返回杭州继续调研。实践团先后探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以实地考察、深度访谈与数字化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解码“百戏之祖”昆曲的艺术基因与传承密码,在古今交融的文化场域中感悟非遗保护的青年担当。
浙江省非遗馆:穿越百年的昆曲浙地回响 在浙江省非遗馆的昆曲展区,一条“前世——传入——蓬勃——衰落——复兴——发展”历史脉络轴线,串联起昆曲在浙江大地的千年演进轨迹。展厅以文献实物、影像资料与专家解读三位一体的呈现方式,揭示了昆曲与浙地文化的深层联结:
图1:浙江省非遗馆合照
诉其“前世”。元末明初嘉兴地区的海盐腔传入昆山地区,后经顾坚吸收融合,昆曲便应运而生。论其“复兴”。浙昆剧团1956年一出《十五贯》“救活一个剧种”的传奇历久弥新,通过复原剧本手稿与演出影像,再现了昆曲在浙江的重生之路。近代,浙地民间形成"草台班"的传承脉络,揭示了昆区与浙地民俗、方言融合共生的文化密码。
图2:传统戏剧厅照片
展厅内多媒体互动装置与VR场景还原技术,让600年昆曲艺术的细腻肌理得以直观呈现,使古老艺术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走近当代观众。宏伟的昆曲古戏台模型与泛黄的珍贵古籍文献,则以其厚重的历史感,无声诉说着昆曲的沧桑与辉煌。
图3:数字化展厅照片
实践团成员郭汀沼在交流中了解到,昆曲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伦理——各昆曲团均专注于演绎其代表性“看家剧目”(如苏昆的《牡丹亭》《长生殿》,浙昆的《十五贯》《风筝误》等),避免重复演绎其他院团的代表剧目。这种对艺术生态的自觉维护,恰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精神的生动诠释。
图4:浙江昆曲的传播
小河驿会客厅:昆曲传承的当代实践 下午实践团步入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浓郁的昆曲文化气息瞬间将我们包围。作为首批大运河文旅体融合空间,小河驿国际昆曲会客厅以“传统工尺谱+现代展陈”的设计语言,构建起沉浸式昆曲文化场域。
图5:小河驿会客厅合照
会客厅近年来在昆曲传承推广上的丰硕成果令我们印象深刻。截止2024年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会客厅已累计接待近百批次的学习参观,成为重要的昆曲文化教育基地。线下举办的各类昆曲主题活动多达五十余场!涵盖极具影响力的中外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专业的昆曲非遗演出、面向大众的昆曲教学,以及意义深远的昆曲非遗进校园项目。
最触动人心的是京都小学的昆曲小演员们曾在此与国家一级演员杨崑老师深入交流的故事。当看到小朋友们穿着戏服与艺术家对戏的影像时,实践团成员真切感受到传承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的生命延续。会客厅的存在不仅拉近孩子们与昆曲的距离,更让热爱的种子在幼小心灵中生根发芽。
走出小河驿,古老的昆曲雅韵仿佛仍在耳畔萦绕。这次“寻韵昆曲,以戏育人”的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水磨腔”的婉转悠扬,更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文化传承跳动的脉搏。我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体验与思考,继续探索青年一代在守护文化根脉、推动文化创新中的责任与路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芬芳在新时代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