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基于游客“文化体验”消费需求的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发展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5-05-07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1绪论

 
中国现代旅游业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定位。2024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上的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加快建设旅游强国”,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对多样化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1]。党的十九大以后,文旅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旅游促进文化传承发展,提升旅游吸引力,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以文化为核心的资源价值,正成为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2]。然而,当前我国在文旅融合发展中仍面临一系列现实挑战:一方面,部分地区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深层次文化体验供给不足,无法有效满足新兴消费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受全球化、信息化浪潮影响,年轻一代在文化认同感、文化自信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弱化趋势。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通过文化旅游的创新实践,强化青年游客的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旅游行业发展模式,不仅推动旅游从传统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还在消费者层面激发了对深度体验、品质与个性化的多元需求[3]。其中,Z世代人群(截至2025年,年龄介于15-28岁的青年)以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和消费理念,正迅速成为消费市场中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他们既是各种社交媒体主导者,也是其内容生产者及消费者[4]。“Z世代”游客在旅游选择上呈现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成为引领部分细分旅游市场潮流的关键力量,对旅游行业的供需结构变革产生直接影响。深入探究Z世代游客的文化消费行为、动机与心理机制,对于准确把握当下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变化趋势,提升旅游产品创新能力,乃至从根本上增强国家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已有研究如厉新建提出了旅游增强文化自信的五大具体途径[5],Li Mimi等人认为旅游动机是理解旅游行为的核心,而不同文化类型的游客有着不同的出游动机[6],吴小根、杜莹莹则指出游客个体因素、旅游目的地情境因素、感知刺激因素是影响旅游目的地游客感知形象形成的重要性[7]。然而,现有文献多聚焦于旅游的文化意义和市场价值,但缺乏对旅游主体——尤其是“Z世代”游客文化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的系统性研究。基于此,本研究以太行山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理模型方法深入调研Z世代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旨在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同时积极回应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自信和旅游强国建设的战略需求。
 

2.太行山旅游景区开发现状

 
太行山绵延400余公里,是具有国家文化标识性意义的重要山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重要传承地和太行精神重要发祥地。太行山包括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共78个县(市、区),总面积10.7万平方公里[8]。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历史积淀,孕育了多元且深厚的文化内涵,集中体现在红色文化、太行精神与民俗文化三大维度,成为弘扬新时代青年群体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基础。

2.1太行山红色旅游景区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机构会议旧址占比突出,在所有类型中占比最大,是红色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烈士纪念设施数量相对较多。部分资源如重要人物故(旧、路)居以及革命运动、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纪念地等相对较少,在开发旅游线路和产品时,这几类资源可挖掘的深度和广度相对有限。
 
图1  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分类图
太行山红色文化旅游景区分布在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和北京市这四个省,其中在山西省有108个,河南省有2个,河北省有25个,北京市有12个。整体呈南部高密度聚集分布。

2.2 太行山民俗文化景区

太行山旅游带民俗文化景区有137处。民俗文化景区整体分布不均,河北省分布较为集中,山西河南相对分散,北京分布较少,相对稀疏。在地图中部形成一条纵贯的核心聚集带,且在北部、南部也有若干高密度集中区域 。其他地方民俗文化分布较为离散,以零星点状存在。

2.3太行山太行精神景区

太行精神景区总计146个,总体上分布不均,整体呈南密北疏,太行山南部区域太行精神景区高度密集,分布范围较广;北部景区分布分散,集中分布区域较少,中部较北部分布较密集,为中密度聚集区,分布较集中。
因此,太行山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内容丰富且分布广泛。
 

3.Z世代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属性分析

 
为系统评估太行山地区旅游需求特征,本研究基于KANO模型理论框架,设计并实施了针对太行山旅游资源及其旅游市场的专项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涵盖四个维度:游览服务(导游讲解、数字展示、游戏活动、特色交通)、基础设施(景观设计、小品设计、休憩设施、标识设施、公共设施、建筑形态)、文化活动(文化表演、服装体验、文创产品)及其他服务(门票设计、官网设计)。这些维度的分析将为太行山文化旅游内容与服务的改进提供系统性指导,并形成更具针对性的策略。
3.1卡诺模型(Kano模型)
模型将游客需求分为5类:必备需求(M)、期望需求(O)、魅力需求(A)、无差异需求(I)、反向需求(R),有助于评估和引导需求优化方向。朱玺等、魏加兴等用该模型探索旅游服务及游客满意度问题和需求类型,为产品开发改进提建议;张健等、汤素素等结合模型量化解析空间需求类型和优先等级,印证其能揭示隐藏需求,引导创新和差异化设计[9-][10][11]12]。
3.2需求属性调查结果
基于Kano模型,设计正、负向问题分析游客对旅游中文化元素的感知差异,为保证样本科学性,有效样本不少于140份[13]。以网络评论分析的游客需求偏好为基础,通过线上、线下问卷结合的方式对18~28岁群体调研。问卷分游客基本信息和Kano李克特5级问卷两部分,游客从正反方向评价需求满意度[14]。用SPSS软件检验问卷信效度,结果显示问卷信效度较高,有参考价值。利用Kano模型评价体系分析问卷数据,通过公式计算better和worse指标,获取游客需求属性类别。
表1 Kano模型分析结果
分类 需求项 A I M O Q R 需求属性 Better Worse
游览服务 导游讲解 27 56 23 79 74 6 O 0.8165 -0.5514
数字展示 29 57 39 67 69 4 O 0.8282 -0.5520
游戏活动 47 68 19 60 64 7 A 0.8571 -0.4072
特色交通 44 76 17 64 61 3 A 0.7961 -0.4030
基础设施 景观设计 47 86 10 55 67 0 A 0.7417 -0.3283
小品设计 25 95 12 45 20 15 I 0.3955 -0.3220
休憩设施 30 60 10 90 60 10 M 0.6316 -0.5263
标识设施 56 96 9 41 57 6 A 0.7123 -0.2475
公共设施 55 86 11 48 60 5 A 0.7862 -0.2950
文化活动 文化表演 35 73 21 74 58 4 O 0.7738 -0.4680
服装体验 37 83 14 63 59 9 A 0.7125 -0.3909
文创产品 37 74 17 77 55 5 O 0.7798 -0.4585
其他服务 门票设计 63 81 6 54 52 9 A 0.8723 -0.2941
官网设计 47 83 8 62 55 10 A 0.7647 -0.3500
建筑设计 59 83 14 46 59 4 A 0.8322 -0.2970
根据表4.3得出游客需求属性划分:必备需求(M)是休憩设施;期望需求(O)包括数字展示、导游讲解、文化表演、文创产品;魅力需求(A)有门票设计、游戏活动、建筑设计、公共设施、特色交通、官网设计、景观设计、服装设计、标识设施;无差异需求(I)为小品设计。依据属性分类结果,经上文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到游客各需求权重(见表4.2)。
表2 消费者需求层次分类表
需求属性 需求项 权重 排序
必备需求 休憩设施 0.0848 1
期望需求 数字展示 0.0856 1
导游讲解 0.0855 2
文化表演 0.0726 3
文创产品 0.0711 4
魅力需求
 
门票设计 0.0737 1
游戏活动 0.0725 2
建筑设计 0.0704 3
公共设施 0.0673 4
特色交通 0.0665 5
官网设计 0.0646 6
景观设计 0.0627   7
服装体验 0.0606 8
标识设施 0.0602 9
无差异需求 小品设计 0.0687 1
3.3结果分析
在旅游市场繁荣发展的背景下,精准了解游客需求对旅游目的地发展至关重要。Kano模型可有效分类和量化游客需求,为太行山文化旅游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经该模型分析,太行山文化旅游需求包含期望、魅力、必备和无差异这四类需求。
3.3.1必备需求分析
经数据调整,休憩设施被归为必备需求(M类),其Better系数0.6316、Worse系数-0.5263,呈现“不满足则满意度骤降”的刚性特征。游客对休憩设施核心诉求是基础功能,即便无文化元素,座椅、凉亭等的充足便利也是游览底线。数据中“我期望这样”与“我讨厌这样(未满足)”占比高,说明设施缺失不足会致游客不满,满足它仅带来中等程度的满意度提升。
3.3.2 期望属性分析
导游讲解和数字展示是太行山文化旅游期望需求的关键方面,二者的Better和Worse系数显示游客期望较高,期望导游生动深入讲解文化元素,数字展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太行山文化旅游开发中,期望属性优先级低于必备需求,满足基本需求后需增强这两方面的产品特色与服务能力。
3.3.3 魅力属性分析 
魅力属性涵盖游戏活动、特色交通等项目,以游戏活动和景观设计为例,其Better、Worse系数表明,魅力属性表现出色能大幅提升游客满意度、带来惊喜,表现不佳时游客负面反应弱,且其开发优先级低于必备属性和期望属性。
3.3.4无差异需求分析
经数据校准,小品设计被归为无差异需求(I类),其Better系数为0.3955,Worse系数为-0.3220。正、负向问题中“我不介意”的响应最高,说明游客对小品设计是否融入当地历史文化持中性态度。满足或不满足这类需求,对游客满意度影响不大,属于对游客体验影响微弱的非核心要素。
3.4  需求属性分析小结
基于Kano模型指标和需求属性特征,产品开发应遵循“必备需求筑牢底线、期望需求重点提升、魅力需求创新增值、无差异需求合理简化”的逻辑。必备需求如休憩设施要优先落地保基础;期望需求的导游讲解和数字展示,需通过年轻化设计和技术升级强化体验;魅力需求如游戏活动等,依托红色文化IP开发创新产品吸引年轻客群;无差异需求如小品设计用标准化方案,关键节点融文化元素,集中资源优化高优先级需求,以匹配Z世代需求,增强文化认同和景区竞争力。
 
4 太行山旅游景区文化体验效能提升对策
 
4.1丰富太行山旅游景区基础设施的文化元素
休憩设施在太行山旅游开发中必须优先考虑。改善太行山休憩设施需以“自然融合+文化叙事”为核心,通过分层分类规划,选用当地石材、传统纹样打造本土化建筑,融入遮阳充电等舒适功能;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体验,设置文化驿站、互动工坊、特色餐饮,传承地质、民俗、红色文化;同时运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等环保技术,开发数字导览系统,多方协作分期推进,让休憩设施兼具舒适性与文化沉浸感,成为展现太行魅力的窗口。
4.2增强太行山旅游景区游览服务的文化内涵
太行山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如AR和VR技术,开发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化旅游体验。同时将数字展示融入导游讲解,通过制作系列文化主题短视频、可视化信息图及沉浸式数字展品等有效增强信息传播的趣味性与受众粘性。使得太行山文化旅游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参观方式,而是能提供更加丰富的感官体验和历史再现。
4.3创新太行山旅游景区文化产品服务
依据太行山红色旅游景区线下游戏形式较少和文创产品的创新综合,推出有关弘扬太行文化的桌游,本桌游采用流传和知名度较为广泛的“三国杀”改编,结合太行山当地文化历史和知名战役策略及知名人物创作而成,本产品在太行山旅游景区具有利的推行优势。
 
作者:刘佳 罗颖 代若祎 来源:“文化体验”视角下“Z世代”游客的消费需求调研——基于太行山284个旅游景区的实证研究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青春力量注入老旧社区改造,创新实践推动基层治理升级
  • 青年助力老旧社区改造,共绘社区美好新图景
  • 广西非遗戏剧翻译助力文化传承与国际交流——桂林市戏剧创作研究中心调研访谈纪实
  • 广东医科大学形影志愿服务队开展第一次志愿者培训
  • “智联低空,绿碳未来”——低空智联网基建碳福利调研小组走进企业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