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与价值立意
在新时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社会实践已成为青年大学生认识国情、锤炼本领的重要载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基层税务机关兼具政策执行与公共服务双重属性,为文科学生提供了观察政府运作的理想窗口。2024年寒假,笔者以"实践者+学习者"双重身份深入宝应县税务局,通过为期28天的沉浸式实践,完成从校园思维到政务思维的范式转换。
二、实践内容与成长轨迹
(一)公文拟写:在规范与创新间寻找平衡点
1.制度性知识的具身化习得
系统研读《全国税务机关公文处理办法》,通过对比15份历史公文,掌握"通知""函""纪要"等文种的差异化应用场景。例如在起草《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实施方案》时,需精准把握"政策刚性"与"表达亲和力"的辩证关系。
2.政务话语体系的建构
在带教导师指导下,完成从学术语言到政务表达的转型,重点突破"三要素"写作法(政策依据、工作举措、成效预期)。独立完成的《增值税优惠政策解读》被纳入分局政策宣传手册,实现个人成果的组织价值转化。
(二)政务接待:公共服务理念的微观实践
1.服务型政府的具象认知
累计服务纳税人68人次,建立"需求识别-精准分流-跟踪反馈"的服务闭环。典型案例包括协助老年群体操作智能终端、为外贸企业解读跨境税收协定等,实践日志显示服务对象满意度达94.3%。
2.职业素养的沉浸式养成
通过观察学习"五个一"服务标准(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把椅子、一杯热水、一次办结),成功处理3例复杂咨询,总结出"政策解释-流程指引-情绪安抚"的标准化服务流程。
(三)智慧税务:数字化治理前沿的切身体验
1.政务信息化能力提升
熟练操作电子税务局后台系统,完成47户企业纳税信用等级初评;运用Python自动化脚本处理重复性数据校验工作,效率提升400%。
2.数字治理思维培养
参与"非接触式办税"服务优化项目,提出的"智能导税知识图谱"构想获科室创新提案二等奖,实现从技术操作者到流程优化者的角色进阶。
三、实践价值的多维透视
1.个体维度:职业身份认同的觉醒
通过对比实践前后《职业价值观测评量表》,"公共服务动机"指标提升27%,"职业效能感"提升33%,印证了实践经历对职业选择的导向作用。
2.教育维度:课堂知识的活化验证
将《秘书实务》课程中的"公文处理流程"理论与实际工作对照,发现6处操作细节差异,形成《校政知识衔接对照表》反哺课堂教学。
四、启示与展望
1.对高校实践教学的启示
建立"政务导师+学术导师"双指导制
开发《政务实践能力评估量表》
推动实践成果向毕业论文/创新项目转化
2.对青年学子的建议
选择"制度密集型"单位深化规则认知
建立"问题发现-解决-反馈"的实践闭环
注重显性技能与隐性素养的同步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