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穿上白色大褂的少年,也有了大人模样

发布时间:2025-03-24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我管不太住小源,指望着他妈妈过两年‘出来’情况会好点吧。”2024年1月初时,小源(化名)的外婆曾这样说道。她或许不知道,年底时,这个正值青春期的男孩给一名需要急救的病人做了心肺复苏。那个凌晨,并不寂静的医院里,有他一份身影。
2021年,西南大学“希望之心”研究生志愿服务队将小源纳入了“希望之心——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的精准帮扶计划。那时的他还是名初二学生,母亲入狱后,父亲再婚,很少与之联系。距今,志愿队陪伴小源成长已经四年时间,引导着他向阳而生,见证了他从稚嫩的男孩变为略带成熟的少年过程,看着他逐渐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小源的监护人曾表示,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他穿上白大褂,像真正的大人一样
小源在职业学校就读护理专业,2024年12月初根据学校安排到医院进行专业实习。月底,小源主动给“希望之心”志愿小队发了消息:“凌晨十二点半左右,有个26岁的小伙子突然心衰需要抢救。”“是我发现那个人在吐血,我赶紧跑过去给他做的心肺复苏……”这是16岁少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突发状况,满床的血红色在病房里格外显眼,在他的记忆里染上印记。“现在闭上眼,都是抢救室的画面,很多血。”“每次抢救都要两个多小时,抢救下来,感觉有点低血糖。”在紧接着的一次线上活动中,小源也跟志愿小队这样提到。触目惊心的画面让一向话少的他主动联系了志愿小队,通过与队内的哥哥姐姐倾诉,小源内心的恐惧最终得以排解。
后来,小源给志愿小队发送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明亮的白色灯光下,坐着一名身穿白色大褂的少年,他戴着口罩和眼镜,看起来就像个真正的年轻医生。四年前老师口中那个会扰乱课堂秩序的男孩,如今正朝着成为一名真正的医护人员前进,成为“希望之心”的骄傲。
“为善而行,行则致远”
9年里,西南大学“希望之心”研究生志愿服务队始终坚持传递爱与希望,为26个孩子提供了精准帮扶。像小源这样的孩子,由于母亲正处服刑期,父亲远在外地打工或者再婚组建新的家庭,他们成为了事实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当中,有的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有的存在严重的心理缺陷,有的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而自暴自弃,有的因为缺乏教育而误入歧途。童年时期留下的阴霾,可能需要他们用一生去治愈。健康成长,对他们而言,并非易事。
2016年,针对这样的群体,重庆市女子监狱联合西南大学研究生志愿者团队启动“希望之心”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项目。双方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互搭平台,旨在为在押女服刑人员与其子女之间搭建一座连心桥。志愿者为服刑人员家庭未成年子女提供爱心帮扶,通过互动陪伴、课后辅导、法律援助、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解决学习、生活、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引导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成长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项目开展以来,9年时间里,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了志愿活动959次,团队以“为善而行,行则致远”为行动精神,足迹遍布重庆多个区县,为78个家庭带来希望。2024年4月23日,志愿者团队收到了一封来自重庆女子监狱服刑人员的手写信件。她写道:“五年了,换了三批人,你们要毕业面对人生的很多大的选择,可每次都没有人忘记把这个爱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可以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这个家,没有你们就没有我孩子健全健康的心理与人格……我向你们说谢谢可能是最轻的回馈,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好好改造,早日归家。”看到信件后,志愿小队所有人都感到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希望之心——搭建起心灵间的希望之桥
志愿服务队取名为“希望之心”,内涵重点在于“心”,具体包括四层含义:一是志愿者对未成年人帮扶对象的健康成长期望之心;二是孩子对父母寒泉思念之心;三是在服刑父母对一个完整家庭的悬悬而望之心;四是社会对服刑人员改造后回归社会重新做人的期冀之心。为了让这些正在殷切盼望着的人能尽如所期,志愿服务队在帮扶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的公益性服务事业中全力以赴。服务队的工作手册上写着:“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幸福指数,更重要的是价值指数。” 在培训每一届新加入的志愿者们时,“希望之心”的指导老师都会强调:“我们的努力不仅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更是让‘他们’变成‘我们’,最终达到和谐共存。”
 
作者:卿燕 沈安妮 来源:西南大学“希望之心”研究生志愿服务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地理与环境学院举办“探览城市风华 擘画发展宏图”社会实践活动
  • 贵州大学实践队助力茶文旅融合:“抹茶回家”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
  • 常州工学院“智禹智水”:传承大禹精神,擘画智慧水利新篇
  • 青春逐绿,国家公园的守护使命——宁夏大学向日葵宣讲团
  • 嘉大学子福臻社区春分环保志愿行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