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创新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3-23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前言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使命。非遗不仅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惠民非遗泥塑,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艺术价值的传统技艺,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构建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为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开辟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教育平台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惠民非遗泥塑,扩大其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创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可以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新一代的泥塑传承人和爱好者,确保这一珍贵的非遗技艺得以延续。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创新路径,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结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为推动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惠民非遗泥塑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一、惠民非遗泥塑的发展脉络

在民间艺术的璀璨星空中,惠民泥塑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光芒,它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惠民非遗泥塑的总体概述

在大自然中,泥土是一种极为基础却又至关重要的存在,它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和生物作用过程,承载着大自然的记忆和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女娲用泥土造人的传说。惠民泥塑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艺术,主要集中在河南张村。村庄是明末清初时从河北沧州迁到此处(部分可能是逃荒流亡到此),自迁至此处起本村村民就会做泥塑,做泥塑最早是为了养家糊口以物换物,换取一些生活必需品,泥塑并无实际功能,多为小孩玩具[崔国顺.惠民泥塑的品牌构建与宣传推广研究[D].济南大学,2021.]。但不可否认的是,惠民泥塑距今已有约600多年的历史。根据实践调查发现:惠民为黄河流经地带,所以惠民泥塑多以黄河淤泥为原料,经过塑性、制坯、晾干、糊纸、涂粉、着色、开眼、涂胶等20多道工序,以明亮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塑造出一个个“精神焕发”的泥人,寄托着当地人们对泥土的特殊感情。

(二)惠民非遗泥塑的发展脉络

通过与当地村民交流,结合相关媒体如滨州日报、滨州网讯、大众网等的报道,惠民泥塑的发展阶段主要包括:

1.萌芽期

解放前,当地老百姓生活困苦,泥塑是他们谋生的副业。泥塑艺人张凯提到,“主要是做小泥货,按上竹哨一吹就响,小鸡、小狗、小老虎那种。以前,商河、乐陵、阳信、无棣、滨县、高青、邹平、利津、广饶、临沂等地商贩都来家里提货。干这个(泥塑),强于拿棍子要饭吃。以前卖这个,就是拿着饼子、鸡蛋换(泥)娃娃。”[滨州文旅局.解读惠民泥塑(下)“捡破烂”的小玩意,强势出海的“滨州造”.https://mp.weixin.qq.com.]通过艺人的介绍,我们也能够发现解放前的惠民泥塑往往是用于换取其他所需的具体物品,并不能够赚取钱财。这一时期的惠民泥塑作品种类少、样子差、土里土气。

2.发展期

发展期主要是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全美。他会唱戏,熟悉戏曲情节、服装、行头,为他的泥塑创作提供了良好基础。孙燕群[孙燕群.(2020).八十年代的泥娃娃长啥样.https://mp.weixin.qq.com/s/eiCHhAfmxsouec0XDc952g.(访问日期:2024年10月7日)]在其文章《80年代的泥娃娃长啥样?》中提到:“1974年,惠民县艺品厂将张全美调去当技师,试图做泥塑出口,挣外国人的钱。在那,张全美创作了《红小兵洗衣服》、《工人学毛选》、举着红灯的《李玉和》、手撑着皮大衣的《杨子荣》等作品。”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的解放,张美全逐渐放开了手脚,甚至还创作了两人连体或三人连体,甚至五人连体的“对娃娃”,使泥塑的形式更加多样化。

3.兴盛期

兴盛期主要是指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张炳敖。邓霞《惠民河南张泥塑:庙会语境中信仰与艺术的互动研究》介绍:张炳敖的泥塑,有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如“空城计”、“错上错”、“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西游记”、“八仙过海”、“牛郎织女”等;也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赵云、关平等;也有飞禽走兽“老虎”、“狮子”、“猴子”、“公鸡”、“小鸟”,也有寓意吉祥的瓜果桃实。他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奖”等荣誉,其作品还交流到日本、加拿大等国,提升了惠民泥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他的影响,惠民泥塑受到了央视七套、省电视台、香港大公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解放军画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为其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低谷期

21世纪初为低谷期,这一时期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这也给惠民泥塑带来了诸多挑战,泥塑制作的成本变高但收益低,一天连工带料才三四十块钱,远不如打工挣钱多。同时,原料越来越难买,而塑料玩具、毛绒玩具等“工厂货”便宜花样多,极大地冲击了泥塑市场,导致从事泥塑制作的人减少。

5.复兴与创新期

自2006年“惠民泥塑”被列入首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惠民泥塑又一次迎来了生机。2011年,惠民泥塑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商平台打开了大市场,日本、加拿大等客商多次前来考察并购买,惠民泥塑的市场逐渐扩大。杜增香把握时代机遇,结合时代特点,对惠民泥塑进行再创造,冰墩墩、雪融融、灰太狼、熊出没、小猪佩奇、唐僧师徒、非遗肖像等形象以一种新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二、研究惠民非遗泥塑的目的与价值

惠民非遗泥塑植根于惠民的民间民俗,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如果能够把握其价值,根据价值确定研究惠民非遗泥塑的目的,进而进行创新性研究,那么既能够拓展人们了解惠民非遗泥塑途径,更能扩大惠民非遗泥塑这一艺术的广泛受众面,为继承和创新的惠民非遗泥塑艺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惠民非遗泥塑的价值

1.艺术价值

惠民非遗泥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序严谨。泥塑工艺看似浪漫,实则艰苦,是个功夫活。在泥土方面就有很高的要求,要把细致的棉花纤维掺到泥里去,这像个泥瓦匠,要用力摔打,以使纤维在泥土里掺和的均匀,晒娃娃的时候才不会裂纹。张永安也指出:“制作泥娃娃包含挖土、踩泥、制模、模印、晾胎、糊纸、涂胶、上彩等24道工序,制作过程长,技术专业性要求相当高。在所有工序中,最为关键的是制模、糊纸和上彩,这关乎制作出来的泥塑是否形神兼备。”[张永华.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探析——以惠民泥塑为例[J].人文天下,2018,(03):58-64.]二是色彩鲜艳。在彩绘方面,惠民泥塑强调装饰性,用笔流畅,线条简练。色彩运用大胆,以粉红、大红、黄等鲜亮的颜色为主,再搭配绿、紫等颜色,色彩火爆绚丽、五彩缤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三是造型独特。惠民泥塑的造型古朴、夸张且极具想象力。艺人们通过对人物、动物、器物等形象的塑造,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突出传神,强调刻画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泥娃娃的形象,往往有着圆润的身体、可爱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历史价值

民间艺术一直以来都紧密贴合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是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的现实艺术。惠民泥塑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记录和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染力。这些泥塑艺术作品可以生动地展现历史、文化和艺术,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过去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世界,因此其历史文化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作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从其历史价值上来说,它不仅是记录当地历史文化元素的载体,还是历史文化的活态见证。通过惠民泥塑,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生活习惯、伦理道德、民风民俗等,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3.教育价值

精美的泥塑作品能启迪人们去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和表现美。惠民非遗泥塑色彩对比鲜明,表情丰富,造型多变,“大多简练夸张,不拘泥于细节把握,重视神态的拿捏,而这种简单大方的艺术特征,体现出山东人民豪爽、洒脱的性格。”[王欣,贾新慧.惠民河南张泥塑艺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艺海,2018,(06):143-145.]惠民非遗泥塑的这些特点,更好地发挥了泥塑的教育价值,近年来,它引起了众多省内外高校以及许多国内外民俗爱好者的重视,同时当地政府也将泥塑文化传承引入中小学美术教育,并取得一定成果,通过泥塑进校园等相关活动,作为美育的生动教材,从一笔一画中领略艺人的匠心,感受艺人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当地的人文风情,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审美素质。

4.经济价值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民泥塑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产业。“二月二,龙抬头”,每年二月二,可谓是当地人的第二个春节,在这天,人们早早地收拾好东西,前往庙会。据统计,2023年的庙会上有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名手造艺人,近百种千余件手造作品亮相大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思民介绍说:“总体来说这几年步子迈得比较大,尤其是今年展销会这一块,民间艺人根本没想到,有好几个摊位的货都卖空了,所以说这几年的变化确实很大,包括种类上也有很大的变化。”通过发展泥塑的生产、销售、旅游等相关产业,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除此之外,杜增香提到:“每天通过网络琢磨泥人的形象,每新捏出一种小泥塑,就在抖音、快手和朋友圈里‘晒’一下。有人喜欢,就直接下单。”这也说明,随着网络的发展,泥塑的售卖途径也有所拓展。

5.社会价值

惠民泥塑与建筑、雕塑、绘画等其他形式不同,它构思巧妙,立意新颖,雅俗共赏,具有强烈的视觉化效果,同时更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相比那些完美无瑕的工业化产品,惠民泥塑更显得浪漫、亲切与自然。惠民非遗泥塑这些独特的魅力,使它可以作为文化使者,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二)惠民非遗泥塑的研究目的

1.加强惠民非遗泥塑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群体需求的多样化,传统泥塑开始慢慢退出历史的舞台。传统泥塑制作工艺时间长,样式少。一件泥塑作品,从炼泥、捏塑、压光、打磨、上彩等制作工艺往往需要泥塑艺人耗费大量的时间。除此之外,泥塑传播途径单一,不易引起广泛关注。惠民泥塑教育平台的建设,旨在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公众号、短视频等,将现代人的审美眼光和思想融进技艺,使惠民泥塑的内容和内涵更加丰富。通过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吸引更多的人群学习和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感受非遗文化的勃勃生机,带给用户一种“破除次元壁的新奇体验”,从而达到“非遗不可缺”的良好效益,自觉地保护与传承非遗技艺。

2.促进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播与交流

惠民泥塑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和传承性等特点,但由于地理、语言、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今社会信息碎片化、简洁化的特点,泥塑独特的历史韵味、精益求精的制作手艺难以被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崔国顺也提到:“从二十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坚持制作泥塑的仅剩十余户,再加上拥有高超制作技艺的农民艺人老龄化严重。泥塑难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由于文化教育、地方经济实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阻碍了泥塑的审美格调以及制作工艺的提升,泥塑艺人的自身素质,尤其是传统文化、美术教育等素养较低,缺乏现代化、数字化的发展思路,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致使河南张泥塑面临濒危。”[崔国顺.惠民泥塑的品牌构建与宣传推广研究[D].济南大学,2021.]非遗文化教育平台可以通过互联网的高效性、耗时短、成本低、广泛性等传播特点,打破地域和文化的限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惠民泥塑,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3.推动惠民非遗泥塑的更新与创造

惠民泥塑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结合才能历久弥新。惠民泥塑教育平台可以通过丰富的互动形式和内容,如实践课程、文化体验、互动游戏、虚拟对话等,运用媒体宣传、用户拉动等方式,吸引公众参与到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中来,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使非遗文化深入人心。同时,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有不同的特点和用户群体,惠民泥塑教育平台根据不同用户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出侧重于专业知识分享、话题讨论等多种课程和拟人化公众号、短视频游戏等互动功能区,借助于平台能够最大化地展示惠民泥塑的优势和特点,扩大和提升惠民泥塑品牌的优势及影响力。

三、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

(一)惠民非遗泥塑的现实困境

1.传承人数匮乏

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对于传承与传播非遗文化至关重要。“非遗传承人是非遗的核心载体,任何关于非遗的传承方式和保护理念都离不开非遗传承人的实践与支持。”[张守烨.黄河三角洲地区惠民泥塑非遗活态设计传承研究[D].山东大学,2023.]同时,传承人的创新力直接关系到非遗泥塑文化的创造程度,传承人赋予非遗文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传承人的数量正在锐减。“如今,许多复杂的非遗技艺多由年长一代所掌握,而年轻人则较少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郭永平,行晓荣.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9(02):58-65.]面对飞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更愿意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大显身手,实现自身生存,改善生活现状,不能静下心来认真感受泥塑文化的魅力,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因此,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也要着重关注如何吸引大众对泥塑的兴趣,体会到泥塑独特的魅力之处,让人人爱泥塑,人人懂泥塑,人人学泥塑,人人做泥塑。

2.传承方式受限

目前惠民泥塑主要以家族式传承和农户批量生产两种形式存在,前者以家庭为单位,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职业性泥塑生产,可称之为“泥塑专业户”,从事此类生产的是职业泥塑艺人,“子承父业”家族式传承是重要的传播形式;后者以农户为单位,农闲时加工生产商品以填补家庭收入,一般为业余艺人,在技艺的精度方面有相应的差距。但不论是何种方式,年龄较大的传承人对于互联网的使用相对陌生,借助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传播的质量不高、吸引度不大;同时,年轻的传承人相对来说群体较小,影响力不大,很难使得泥塑文化的广泛传播。

3.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发展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基础和传播途径产生了深远影响。“农村青年在生产之余学习传统手工技艺已经难以产生归属感和文化价值认同感,易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与质疑。”[王欣,贾新慧.惠民河南张泥塑艺术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艺海,2018,(06):143-145.]他们缺乏对泥塑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大都按照传统的方式制作泥塑,虽然可能会结合时代特点,制作出泥塑形象版的“冰墩墩”“雪融融”等,但该类形象先前就已存在,令人过目不忘或者印象深刻的泥塑形象大都是年迈的手艺人的作品,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在泥塑的创新方面的不足,会间接影响泥塑的普及度和欢迎度。

(二)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现实情况

1.目前已有的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类型

(1)短视频媒介。在新媒体时代,QQ、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电视、广播、录音、录像等传播媒介的发展为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播提供契机。目前,惠民泥塑非遗文化通过网络、移动应用或其他平台进行互动传播。比如抖音这一短视频媒介,通过抖音上的短视频,用户可以了解惠民泥塑非遗文化内容,拓宽视野,提高公众对惠民泥塑的关注度和认识;抖音的互动性使得用户可以轻松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非遗文化内容,从而实现跨越地理和文化限制的信息传播;抖音的短视频形式鼓励用户创作,这有助于在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引入新的创意和想法,从而使非遗文化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抖音的用户群主要是年轻人,通过平台上的短视频和互动,吸引年轻人关注惠民泥塑,从而实现跨代传承;抖音上的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对惠民泥塑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有助于提升内容质量,对惠民泥塑的传播进行优化。

(2)公众号推送。在信息化的今天公众号对于人们了解非遗泥塑文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公众号可以通过发布相关文章、图片和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惠民泥塑非遗文化的特点、价值和传承,提高人们对这些遗产的认识和理解;公众号可以聚合一些互动的活动,如举办惠民泥塑非遗文化脉络调查、文化报道等,以刺激人们参与,倾听、传递和表达自己对惠民泥塑非遗文化的看法,有助于保留和传承惠民泥塑非遗文化遗产;公众号可以聚集一定的用户群体,通过互动、讨论和分享,让人们意识到惠民泥塑非遗文化的价值,提高他们对惠民泥塑非遗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公众号可以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知识分子、艺术家等参与惠民泥塑文化互动,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有利于惠民泥塑文化创新和进步;公众号可以将惠民泥塑文化的信息和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提高社会对惠民泥塑文化的认可和支持,增强惠民泥塑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3)泥塑实践课程。泥塑是美育教育的内容,将泥塑融入课程教学,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唐赟以小学为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了泥塑社团课程教学的思路,在理论教学方面,他指出:“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泥塑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让学生欣赏泥塑经典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故事以及一些非遗故事传说,展示泥塑的经典作品和技艺传承,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唐赟.小学快乐泥塑社团课程教学[J].天津教育,2024,(17):110-112.]在实践方面,他提到要对学生进行基础手法教学、简单造型创作、主题化组合创作、泥塑的综合运用四个方面的训练。[唐赟.小学快乐泥塑社团课程教学[J].天津教育,2024,(17):110-112.]这表明泥塑实践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系,有利于组织起来进行系统实施。

2.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

(1)缺乏趣味性。抖音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平台,但据研究发现,抖音上有关惠民非遗泥塑的账号较少,专门传播这一内容的账号主要有两个:一是“河南张泥塑”,该账号拥有248个粉丝,账号内容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发布有关二月二火把李庙会的内容,同时,该账号也进行过直播,通过此形式让人们了解庙会的情况,在线上参与到火把李庙会中,还可以直接在评论区留言,选择喜欢的泥塑,包邮到家;二是“惠民泥塑”,该账号拥有789个粉丝,账号发布的主要内容为不倒翁类泥塑,大多以图文的形式发布。虽然当前已有一些关于惠民非遗泥塑的账号,但就其外部表现来说,账号粉丝量较少,发布内容的浏览量较低,点赞量也不高;就其内容质量来说,大都是2~3秒的泥塑视频或者是单个的泥塑图片,缺乏趣味性、吸引力;就其更新速度来说,“河南张泥塑”从2020年2月至今,仅发布6个视频,更新速度十分缓慢。“惠民泥塑”从2019年4月至今,共发布44个视频,平均每41天发布一个视频,更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更新速度不快的最大缺点是会导致用户的黏度不高,观看视频的热情会大大降低。除此之外,“泥塑大师(奇人匠心)”、“惠民融媒”、“乡村振兴进行时”、“滨州文化旅游”等账号也发布过有关惠民泥塑的内容,虽然这些账号的粉丝量较大,浏览量也较多,但其内容仅有一小部分是关于惠民泥塑,不是专门传播惠民非遗泥塑文化的账号,对惠民非遗泥塑文化的传播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缺乏针对性。但据研究发现,以“惠民泥塑”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公众号的数量居然为0,可见当前并没有专门发布有关惠民非遗泥塑的公众号。虽然综合来看,“广东美术教育”、“光明网”、“光明日报”等公众号均发布过有关惠民非遗泥塑的推文,并且阅读量均高于6000,虽然很好地传播了非遗文化,但总体篇幅较少,面对当今信息的更新速度,很容易被人遗忘,缺乏专门针对惠民泥塑进行传播的公众号。

(3)缺乏联合性。虽然有不少学者呼吁泥塑进课堂,但总体来看,惠民非遗文化泥塑缺少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这可能限制了技艺的创新和进步。同时,泥塑进课堂大多为短期的邀请一些匠人前往学校展开教学,大都未达成长期合作,当然,也有些学校担心手艺人缺乏教学技巧,便派遣教师前往当地学习泥塑手艺,但事实上,教师短期的学习只能给学生讲授一些简单的技巧,泥塑真正的内涵还有待发掘,因此,想要促进惠民非遗泥塑的广泛传播,社会各方与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等的联合度还有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惠民非遗文化泥塑的传承与发展。

四、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创新路径

(一)拓展平台途径,创新传播形式

1.优化实践课程增加普及性

通过上述分析,针对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缺乏联合性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创新方法:第一,设置形式新颖的课程。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以情境课堂为主阵地,但与以往的泥塑进课堂的方式不同,其课程形式不单单拘泥于传统的教师讲授,还可通过发挥政府作用,让政府出台相应的文件,大力支持惠民非遗泥塑融入小品、相声、宣讲、戏剧,通过小品、相声、宣讲、戏剧等方式,让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惠民泥塑、体验泥塑过程、热爱惠民泥塑。第二,开展身临其境的活动。在线下实践课程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接触相关课程,了解惠民泥塑的历史渊源或者学习惠民泥塑的制作过程,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让人们参与讲课、小品、相声、戏剧等创作过程,从惠民泥塑文化的学习者成为传播者。第三,形成教学互助的合力。学校可以与各地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社区等开展联合教学,通过长期合作,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领略惠民非遗泥塑的独特魅力;同时,政府应为惠民泥塑及手艺学习较好的群体提供作品交换或售卖渠道,可将自己创作的作品与他人进行交换或售卖,达到非遗产品大众化、生活化的效果;社区也应该欢迎学生在此进行宣讲,展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2.推出虚拟化公众号增强交流度

为优化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弥补公众号缺乏针对性的现状,可以创新公众号形式,推出惠民泥塑拟人化项目。在专属于惠民非遗泥塑的公众号中,泥塑具有鲜活的生命,用户在同泥塑吃瓜、唠嗑、唱rap的同时,便可了解到它的过去与现状,以一种群体主动的方式,克服文化机器灌输的被动性,让受众用一个轻松的视角了解丰富的中国非遗,了解中国的各种丰富的传统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勃勃生机,带给用户一种“破除次元壁的新奇体验”,从而达到“非遗不可缺”的良好效益。

3.推广非遗游戏增进体验感

针对当前短视频传播惠民非遗泥塑文化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可通过对短视频的质量进行提高,将其与游戏相结合,为每一个有关非遗泥塑的短视频提供统一的文化背景,增强吸引力。具体做法如下:第一,了解游戏故事,自信以扬之。每款游戏都有自己的故事载体,惠民泥塑的历史渊源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用户介绍,使用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通过相关入口进入游戏。第二,拓展游戏题材,趣味以赏之。将不同的主题混合在一起,共同作为一个故事的素材,以此来弥补因为剧情太过单一而导致的可玩性不足问题。例如在武侠题材泥塑制作中,可以加入一些神话元素,通过将多样化主题的合理融合,增强玩家对游戏的兴趣,吸引更多新玩家,实现更大范围的惠民泥塑的文化传播。巧妙地将国内外主题相结合,避免只关注国内的主题。借鉴国外作品的取材及创作案例,根据本土受众的需要,对原有情节内容进行重新创作,将惠民泥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注入受众日常生活之中,给玩家带来全新的体验。第三,优化游戏角色体验,大众共持之。坚持“可玩性、自由度、操控性”原则,玩家可根据在短视频中学习到的泥塑制作手艺,设计自己喜欢的游戏角色,实现传统工艺与创意环节相结合,趣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使玩家在游戏中不感到枯燥乏味。

(二)增强群体针对性,丰富传播体验

考虑到群体性格、年龄的差异,不同群体接受文化传播的形式有所不同。杨展滔曾指出:“要让大家了解非遗文化,我们现在做的还只是个开始,我们应该、必须寻找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来加入我们,和我们一起宣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彰显我们民族的文化和体现我们民族的精神,我们的非遗文化才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保护,能够逐步发扬光大,也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加入保护非遗文化的行列。”[杨展滔.浅谈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大理非遗文化代表作泥塑与洞经古乐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4):218-219.]这充分证明倘若想要促进惠民非遗泥塑文化的传播,需要让不同的群体参与进来。针对性格外向群体以及老年群体,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主要为其推荐线下实践课程,通过亲手制作或者表演等形式,陶冶艺术情操,实现德育、美育与传统工艺的完美结合,在增强生活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的同时,有效传承非遗文化。而针对青年群体,则主要通过拟人化公众号以及短视频游戏中的虚拟情境,给予其沉浸式体验,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社会自觉保护传承惠民泥塑的意识,更直观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联合各类主体,形成传播合力

当前,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承方式亟需拓展,学者宋丹从横向角度出发,认为“传承迫切需要从个体传承向个体传承、社会传承、学校传承并存转变。”[宋丹.文化生态系统视角下非遗保护、传承与旅游利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20.]这也说明惠民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多方形成互助合力,共同发挥作用。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主要是提供线下与线上两种方式,开辟多种途径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

在线下,主要通过实践课程的方式为人们学习惠民非遗泥塑的艺术技巧、感受惠民非遗文化魅力提供多种选择。在实践课程中,我们可以与学校以及各地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社区等联合教学。与学校的合作能够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体系,将惠民非遗泥塑纳入学校的美术、手工等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与各地非遗传习中心的合作,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非遗泥塑教育。非遗传习中心通常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专业的传承人队伍,能够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指导。此外,非遗传习中心还可以组织人们参加非遗传习中心举办的各类展览、研讨会等活动,拓宽视野,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与非遗工坊的合作则可以让人们接触到实际的生产制作过程,了解非遗泥塑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非遗工坊通常以生产和销售非遗产品为主要业务,与工坊的合作可以为人们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泥塑技艺。同时,人们的创意和设计也可以为非遗工坊带来新的灵感和活力,促进非遗产业的创新发展。与社区的合作可以将惠民非遗泥塑教育推广到更广泛的人群中。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在社区举办非遗泥塑展览、工作坊等活动,可以吸引社区居民的参与,提高他们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社区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参与非遗泥塑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线上,我们主要联合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相关短视频软件,通过上述提到的公众号的虚拟人物以及短视频游戏来为人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文化体验模式,确保惠民泥塑传播的社会参与性、真实性、广泛性、有效性。

五、小结与展望

(一)小结

惠民非遗泥塑作为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对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创新路径研究,可以促进人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本文主要通过对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承脉络、目的价值、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的研究,提出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创新路径,具体工作如下:

第一,通过简要概述惠民非遗泥塑以及梳理其发展脉络,感受惠民非遗泥塑独特的历史魅力;第二,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文献、实地调研等途径,加以分析并阐释出惠民非遗泥塑的艺术、历史、教育、经济、社会方面的价值,进而引出研究惠民非遗泥塑的目的,即加强惠民非遗泥塑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惠民非遗泥塑的传播与交流、推动惠民非遗泥塑的更新与创造;第三,根据张守烨、郭永平等人的观点,从传承人、传承方式、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分析惠民非遗泥塑的现状,通过研究目前已有的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类型,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发展现状,总结出缺乏趣味、缺乏针对性、缺乏联合性三个困境;第四,通过联系惠民非遗泥塑本身现实困境以及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发展现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根据不同人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联合各类主体,拓展平台途径,创新传播形式:优化实践课程增加普及性、推出虚拟化公众号增强交流度、推广非遗游戏增进体验感。

(二)展望

由于笔者的认识及能力所限,本项研究只是一种尝试性探索,有的观点并不成熟,有些路径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还需进一步优化;实施方面可能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创新路径为非遗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公众号与泥塑虚拟人物相结合,短视频与泥塑游戏相结合的尝试也为非遗文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这也是本文的价值所在。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能加大对惠民非遗泥塑教育平台的探索和创新,充分发挥平台的优势,为非遗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多彩大学生网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常州工学院“智禹智水”:传承大禹精神,擘画智慧水利新篇
  • 青春逐绿,国家公园的守护使命——宁夏大学向日葵宣讲团
  • 嘉大学子福臻社区春分环保志愿行
  • 手语传光,眼中无碍共成长——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第三届学雷锋志愿服务大赛参赛队走入社区做公益
  • 南中医学子走进苏州市新康小学开展文韵润心体魄强魂主题活动圆满落幕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