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秦淮河畔,垂柳吐绿,画舫轻摇。作为南京的“母亲河”,秦淮河承载着千年文脉与市井烟火,如今更在生态治理与文旅融合中焕发新生。近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流行动队“调研队于2025年2月20日走访南京秦淮河沿岸地区,探寻这条历史名河的古今交融之美。
历史长河:文脉流淌中的“金陵记忆”
调研队从夫子庙出发,沿十里秦淮步行,两岸白墙黛瓦与摩登楼宇交错,江南贡院、乌衣巷、李香君故居等古迹串联起六朝至明清的文化脉络。作为国家5A级景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以“儒学文化中轴线”为核心,融合科举文化、市井风情与园林艺术,成为南京文旅的“金字招牌”。
文化传承:现代演绎出的“秦淮风采”
随着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推进,秦淮河焕发出新的生机。秦淮河畔举行了各类文化活动,如秦淮灯会、诗词朗诵会等。此外,许多古建筑也得到了修缮与改造,成为展现秦淮文化的重要场所。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传统戏曲、舞蹈、书法等表演,感受秦淮河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传承了秦淮河的文化底蕴,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体验传统文化的平台。
生态蝶变:从“黑臭河”到“幸福河湖”
下一站,调研队来到了鱼嘴湿地公园,这里是秦淮新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几年前这里河水浑浊,如今竟能清澈见底!”在公园散步的市民*女士感慨道。近年来,建邺区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等系统性治理,曾经的淤积河道被沉水植物与生态驳岸取代,通过对长江,夹江,秦淮新河三水交汇处进行生态改造,该地逐步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绿色家园。

人文温度:市井烟火与城市温情
秦淮河的魅力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夫子庙老字号“奇芳阁”内,游客排队品尝“秦淮八绝”中的麻油干丝与鸭油酥烧饼;门东街区的非遗工坊里,手艺人正制作绒花与云锦,传统技艺在年轻游客的惊叹中延续生机。
2月13日,两名城管队员在秦淮河畔勇救落水市民的暖心故事登上热搜。危急时刻,他们借助清捞船只成功施救,彰显了城市守护者的担当,也为这条母亲河增添了一份温情注脚。
结语
秦淮河的故事,是历史与当代的交响,是生态与人文的共生。漫步河畔,既能触摸“旧时王谢”的风雅,也能感受“万家灯火”的繁华。这条河流,不仅滋养了南京城的灵秀,更在时代浪潮中,成为一座城市永续发展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