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对现代生活冲击与春节氛围消退的探索
□高梦莺(城市与环境学院2403班)
一、引言
1.调查研究背景
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不断变迁、现代生活方式不断丰富的当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内涵和形式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发展等诸多因素,都对春节的传统习俗、节日氛围以及人们的过节体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下,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年氛围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减弱、年味也在时间的推移中不断变淡。为了深入了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春节的认知、感受以及增强春节氛围(年味)的方法我们云帆实践队特开展本次社会调研。
2.调查研究目的
本次社会调研具有以下目的:
①全面了解现象:通过系统的调查,全面收集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对年味变淡的感知和看法,包括他们对春节传统习俗参与度的变化、对节日氛围的感受等,以准确把握年味变淡这一现象在社会中的具体表现;
②深入剖析原因:探究导致年味变淡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方式转变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关注家庭结构变化、个人观念变迁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为后续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提供依据;
③探寻传承与创新路径:了解人们对春节文化传承的态度和期望,挖掘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重拾年味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促进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3.调查研究意义
①对文化传承的意义: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研究年味变淡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春节文化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维系民族文化的根脉,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②对社会和谐的意义:春节是家庭团聚、社会交往的重要时刻,浓厚的年味有助于增强家庭凝聚力和社会和谐氛围。通过研究年味变淡问题,提出改善建议,能够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邻里关系的融洽以及社会的稳定,提升社会的整体幸福感;
③对经济发展、文化助力的意义:春节相关的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深入研究年味变淡问题,挖掘人们对春节文化的新需求,能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文化动力。同时,健康的春节文化消费也有助于引导理性消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面向广泛的社会群体,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主要通过线上(微信、QQ、微博等)为主现下为辅的方式向广大人群发放问卷,最终经过实践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以及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总共收集到线上有效问卷2900份、线下未有准确统计。
2.抽样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网络随机抽样为主现下随机抽样为辅的方式,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网络调查平台以及现下交往平台等渠道进行问卷发放,尽量保证样本的随机性和代表性。但由于网络调查的特殊性,难以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概率抽样。因此,本次调查还采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方便抽样即通过广泛发布问卷链接,让能够接触到问卷的人群自愿参与调查。滚雪球抽样则是鼓励已参与调查的人员将问卷链接分享给他们的亲朋好友,以扩大调查样本的范围。虽然这种抽样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通过尽可能广泛的传播和多样化的推广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3.调查方式
主要采用线上问卷和现下问卷相结合的调查方式,问卷以选择题为主,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对春节的认知、习俗参与情况、对年味变化的看法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4.问卷设计
通过云帆实践队所有成员的集思广益以及队长、副队长的商量决议我们最终确定了问卷的具体题目,最后由队长使用问卷星进行本次问卷的制作,然后我们实践队的所有成员进行预调研来确保问卷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5.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问卷发放后,通过网络平台和现下实时收集问卷获得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对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清洗,剔除无效问卷,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然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计算各选项的频数和频率,以便进行后续的深入分析。
三、调查结果
1.样本描述性统计
1.1性别分布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男性占比42.03%(1219人),女性占比57.97%(1681人)。
1.2年龄分布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25岁以下的占42.62%(1236人);26 - 35岁的占27.34%(793人);36~45岁的占19.9%(577人);45岁以上的占10.14%(294人)。
由图二可以看出,被调查者中青年人占比较大,中老年被调查者人数较少。
2.对春节的认知和感受
2.1春节的定位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约46.24%(1341人)的受访者认为春节是非常期待和兴奋的节日;约21.76%(631人)认为春节是感到无聊、无意义的节日;约20.72%(601人)觉得春节是有些压力的节日(如家庭聚会、亲戚走访等);约11.28%(327人)将春节视为一个普通的假日。由图三可以看出不同年龄群体对春节的定位存在显著差异,年轻人对春节的期待程度相对较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春节感到无聊、有压力的比例逐渐增加。
2.2对年味变化的感知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19.48%(565人)认为近年来所在地的年味明显变淡了;大约33.93%(984人)觉得略有减淡,但仍有传统氛围;大约33.66%(976人)认为基本保持不变,氛围依然浓厚;大约12.93%(375人)觉得变得更加浓厚,传统习俗得到更多重视。地域因素对年味变化的感知影响较大,城市居民中认为年味变淡的比例高于农村居民。
2.3年味变淡的影响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41.9%(1215人)觉得过年没了儿时那种兴奋劲儿,生活少了盼头,心里空落落的;大约31.1%(902人)认为亲戚间相聚机会变少,关系变僵;大约14.14%(410人)表示对个人没什么影响;大约12.86%(373人)认为这导致不再重视春节,更喜爱其他节日。女性对年味变淡的情感影响更为敏感,更倾向于认为年味变淡导致过年的兴奋感缺失和亲戚关系变僵。
3.春节传统习俗的参与情况
3.1春节传统习俗的参与频率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有37.62%(1091人)的受访者和以前一样频繁参与春节传统习俗;36.76%(1066人)参与次数略有减少;14.48%(420人)大幅减少,只参与少数重要习俗;11.14%(323人)基本不再参与。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年龄和地域是影响习俗参与频率的重要因素,年轻人参与传统习俗的频率相对较低,农村居民参与传统习俗的频率普遍高于城市居民。
3.2春节主要参与的习俗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48.52%(1407人)会贴春联、挂灯笼等传统装饰;48.38%(1388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祝福;48.1%(1392人)进行家庭团聚,共进年夜饭;45.1%(1307人)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或相关电视节目;41.9%(1215人)参与庙会、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39.3%(1137人)放鞭炮、烟花(如当地允许)。不同年龄群体在习俗参与上存在偏好差异,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分享祝福,而中老年人更注重家庭团聚和传统装饰。
4.现代科技对春节的影响
4.1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45.52%(1320人)认为现代科技(如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削弱了年味,人们只顾玩手机,忽略了面对面交流,线上看演出、民俗直播等也减少了现场参与的热情;29.14%(845人)觉得丰富了过年玩法,提供了更多的娱乐选择和文化体验;15.28%(443人)认为科技没有影响,年味只取决于个人;10.07%(292人)认为大幅增强年味,线上互动便捷,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职业群体对现代科技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看法不同,上班族和学生群体对科技削弱年味的感受更为深刻。
4.2对传统习俗传承的影响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36.17%(1049人)认为现代科技对传统习俗的传承有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传统习俗的仪式感和参与度降低;35%(1015人)认为科技可以为传统习俗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如线上展示、传播等;16.31%(473人)认为没有影响,传统习俗会自然传承;12.52%(363人)认为科技的发展有助于创新传统习俗,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
5.导致年味变淡的原因
1.社会因素:55.24%(1602人)认为现代科技改变了人际交往和团聚方式,是导致年味变淡的重要原因;53.03%(1538人)认为工作压力与快节奏生活导致过年时间被压缩,人们无暇顾及传统习俗;45.55%(1321人)认为新兴娱乐方式对传统年俗活动产生了冲击,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40.24%(1167人)认为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如旅游过年的流行、人口流动对家庭团聚和年俗传承产生了影响;31.34%(909人)认为城市进程中的人口流动对家庭团聚和年俗传承有影响。
2.文化因素:53.9%(1567人)认为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传统年俗消费产生了影响,使得春节的消费变得更加日常化和商业化;17.38%(507人)认为外来文化的冲击对春节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节日观念和行为方式。
6.对春节文化传承的态度和建议
6.1传承的重要性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86.72%(2511人)认为春节文化的传承非常重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10.52%(305人)认为有一定重要性,但不是特别关键;2.76%(80人)认为不太重要。
6.2传承的建议
在2900份线上有效问卷中,大约55.48%(1604人)建议加强教育与宣传传统文化,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53.8%(1558人)提出培养相关文化传承人,确保传统技艺和习俗的延续;50.41%(1462人)认为应创新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49.31%(1430人)提议增加家庭团聚的频率,强化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3.38%(1257人)希望举办更多传统特色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15.41%(447人)有其他相关建议,如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保护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四、结果分析
1.不同群体对春节认知和感受的差异
①年龄差异:年轻人对春节充满期待,可能源于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和对节日氛围的向往。随着年龄增长,人们对春节的感受逐渐复杂,中老年人更多地怀念过去的年味,认为现代社会的变化导致春节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同时,中老年人在春节期间承担的家庭责任较多,如组织家庭聚会、照顾晚辈等,这也可能使他们对春节感到压力较大。
②性别差异:女性对春节的情感投入更多,更注重家庭团聚和亲情的维系,因此对年味变淡的感受更为敏感。男性则相对更关注现代科技在春节中的应用和新兴娱乐方式,对传统习俗的参与度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③地域差异:城市居民由于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相对疏离,以及受到现代文化和商业的影响较大,更容易感受到年味的变淡。而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较为浓厚的传统习俗和人际关系,人们在春节期间的互动更为频繁,对年味的感受相对较好。
④职业差异:上班族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参与传统习俗的机会减少,对现代科技对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感受深刻。学生群体则受到现代科技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较大,对春节的认知和感受较为多元化,既对传统习俗有一定的兴趣,也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新玩法。自由职业者和退休人员相对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春节活动,对春节的感受相对较为积极。
2.导致年味变淡的因素分析
2.1社会因素
①科技发展: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人们在春节期间更多地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线上娱乐活动的丰富也分散了人们对传统年俗活动的注意力,导致传统习俗的参与度降低。
②生活节奏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使得人们在春节期间也难以完全放松下来。许多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传统习俗,如制作传统美食、准备年货等,这使得春节的仪式感逐渐减弱。
③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动,使得家庭团聚变得更加困难。许多人在春节期间无法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或者即使团聚时间也较短,这影响了春节家庭团聚的氛围,也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产生了不利影响。
④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娱乐方式层出不穷,如旅游、看电影、玩电子游戏等。这些娱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年俗活动,使得人们对传统习俗的关注度降低。
2.2文化因素
①消费观念的转变: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春节期间的消费变得更加日常化和商业化。人们更倾向于购买现成的商品,而不是自己动手制作传统年货,这使得春节的消费文化发生了改变,传统年俗的文化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
②外来文化的影响: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对本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西方节日和文化元素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热情。
3.现代科技对春节文化传承的双重影响
冲击传统习俗: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一些传统习俗的仪式感和参与度降低。例如,电子红包的出现虽然方便了人们的拜年方式,但却减少了传统红包传递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文化内涵。线上看演出、民俗直播等也使得人们减少了现场参与传统民俗活动的机会,削弱了传统习俗的感染力。
提供新的传承途径:科技也为春节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可以将春节的传统习俗、文化内涵等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增强了春节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一些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加沉浸式的春节文化体验,创新了传统习俗的表现形式。
4.对春节文化传承的建议分析
①加强教育与宣传: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春节文化的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举办春节文化活动,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春节文化。
②培养文化传承人:重视对春节传统技艺和习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建立传承机制、提供培训和支持等方式,确保传统技艺和习俗的延续。同时,鼓励年轻人参与到传承中来,为春节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③创新表现形式: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开发与春节相关的手机应用、游戏、虚拟现实体验等,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同时,对传统习俗进行创新和改良,使其更符合现代生活的需求。
④强化家庭作用:家庭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强化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鼓励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春节传统习俗,如一起制作传统美食、贴春联、祭祖等,增强家庭凝聚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⑤举办特色活动: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举办更多传统特色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灯会等,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人们的参与,还可以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调查通过对290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全面了解了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年味变化的现状、原因及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春节在人们心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但年味变淡的现象确实存在,且受到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春节文化传承既有冲击也有促进作用。不同群体对春节的认知、感受和参与传统习俗的情况存在差异。
2.建议
①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将春节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入了解春节的历史、习俗和文化内涵,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利用社区、企业等平台开展面向公众的传统文化培训和讲座,提高全社会对春节文化的认知水平。
②创新文化表现形式:结合现代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创新春节文化的表现形式。例如,开发以春节为主题的手机应用、游戏、短视频等,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春节文化体验,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和关注春节文化。此外,鼓励文艺创作,推出更多优秀的春节题材的文学、影视、音乐等作品,丰富春节文化的内涵。
③强化家庭文化传承:家庭是春节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应倡导家庭成员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共同参与春节传统习俗的筹备和庆祝活动。例如,一起制作传统美食、贴春联、祭祖等,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同时将春节文化代代相传。此外,家庭可以组织春节主题的家庭会议或活动,分享春节的故事和记忆,传承家庭的春节文化传统。
④促进社会文化活动开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应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如庙会、民俗表演、灯会等,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鼓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春节文化活动,增进邻里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此外,可以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春节品牌活动,提升春节文化的多样性和吸引力。
⑤培养文化传承人: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培训机会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春节传统习俗和技艺。例如,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民俗文化传承人等,确保春节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同时,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宣传和推广,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春节文化传承中来。
⑥引导正确消费观念:在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春节消费观念,避免过度消费和商业化对春节文化的冲击。倡导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注重春节消费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让春节消费回归到传统习俗和家庭团聚的本质上来。
⑦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内外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将春节文化推向世界。通过举办春节文化展览、演出、交流活动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春节文化,提升春节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元素,丰富和发展春节文化,使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春节文化,重拾浓厚的年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只有上述这样,我们才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让春节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营造出充满温情、和谐与欢乐的社会氛围。当每一个家庭都在春节时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当街头巷尾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当孩子们在传统习俗的熏陶下,眼中闪烁着对文化的好奇与热爱,春节便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节日,而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凝聚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我们将在春节文化的滋养下,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步迈向新的一年,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续写中华民族辉煌的篇章,让春节文化的魅力跨越时空,永远闪耀在世界文化之林。
六、参考文献
[1]萧放,许明堂.春节[C].中国社会出版社.
[2]宗懔.荆楚岁时记译注[C].湖北人民出版社.
[3]萧放.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C].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