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 1.新质生产力的崛起
2015年至2020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主要经济指标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亟需改善供给侧环境和机制。通过改革供给制度,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政策解决方案之一。
2.非遗淮剧的历史传承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淮剧文化,2008年教育部提出“戏曲进校园”倡议,支持高校开设戏曲鉴赏课,并将其作为学生选修课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今年寒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四名同学组成的“轻舟已过万重山队”社会实践团队,以新质生产力视角探究现代非遗戏曲文化传承新动力,以江苏盐城淮剧产业为例,展开实地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实地观察等方式,对江苏、湖北、山东三省十余区/县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探讨新质生产力推动盐城淮剧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增强淮剧影响力和活力,促进文旅结合,推动淮剧发展。
调研地点 江苏盐城建湖县
江苏盐城宝应县
湖北武汉向店村
湖北武汉丰山镇
山东东营李屋村
山东东营小高村
调研方法 1.发放调查问卷
通过发布调查问卷,探究中青年群体对传统淮剧的了解程度,并收集关于“数字化赋能淮剧”的建议,集思广益,推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淮剧文化传承的新动力,赋能传统非遗文化发展。
2.中老年群体调查与访谈
针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采用调查问卷与线下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他们对淮剧线上传播方式的评价,对比传统淮剧发展路径,客观评估数字化赋能对传统非遗传承的媒介与渠道冲击。通过了解中老年群体对“淮剧文化传承”推广的痛点,将淮剧的荧幕搬到每个老人身边,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3.专家与爱好者访谈
通过对高校戏曲学专家及戏曲爱好者的线下访谈,咨询他们对淮剧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淮剧数字化优化路径的建议,以及如何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常见误区。通过专业人士的分析,进一步推动淮剧文化的创新型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4.多渠道宣传
利用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项目进展,准备活动简报、新闻稿等文字材料用于分享。在校园内通过海报、宣传栏进行宣传,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实践过程。与社区、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宣传“盐城淮剧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活动,扩大影响力。活动结束后,设立热线电话、邮箱、微信群等咨询渠道,方便公众了解活动详情并反馈意见。
调研结果 1.学生对淮剧的认识和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淮剧的了解较为有限,主要通过学校课程或文化活动接触淮剧。部分学生对淮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感兴趣,但缺乏深入了解的机会。学生对淮剧的兴趣普遍较低,认为其表演形式和内容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
2.戏曲工作人员对淮剧传承的看法
戏曲工作人员普遍认为淮剧传承面临严峻挑战,观众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资金不足等问题是主要障碍。他们指出,淮剧的传承不仅需要政府支持,还需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
3.老年人对淮剧的认识和态度
老年人对淮剧的认知度较高,许多老年人表示年轻时经常观看淮剧演出,淮剧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普遍认为淮剧是盐城地区的重要文化遗产,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他们希望年轻一代能更多地了解和欣赏淮剧,并建议通过社区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推广淮剧。
4.淮剧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淮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年轻观众的流失、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剧团自身发展的困境,使得淮剧的传承与发展陷入瓶颈。需要通过现代媒体平台推广淮剧,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并且加大对淮剧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传统艺术的薪火相传。此外,淮剧还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剧目,以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总结与建议 1.跨代传承
淮剧的传承需跨越代际,既要吸引年轻观众,也要保留老年观众的兴趣。可通过创新表演形式和内容吸引年轻人,同时保持传统特色,满足老年观众需求。推进戏曲文化在全年龄段当中的传播。
2.多渠道推广
利用新媒体平台、学校教育、社区活动等多种渠道推广淮剧,扩大其影响力。通过入校宣讲活动宣传淮剧文化,增强青少年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淮剧文化的兴趣,播种下一颗戏曲的种子。
3.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淮剧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帮助剧团解决运营困难。并且通过网络媒体和报刊增强淮剧的传播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推进戏曲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 本次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盐城淮剧的传承与创新。通过交流和实地调研,发现淮剧传承面临挑战,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培养了新一代传承人。同时,淮剧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元素,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然而,受众老龄化、市场萎缩等问题依然存在。盐城淮剧应进一步加强数字化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并推动淮剧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融合,以实现更广泛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