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留守儿童调研报告:看见角落里的成长困境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微光成炬”社会实践团队一直关注着这一群体,此前,团队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开展了专项调研,旨在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与心理状态,为后续的关怀行动提供有力依据。如今,调研结果已经出炉,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故事。
一、生活状况:物质与陪伴的双重匮乏
调查显示,在生活条件方面,6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较为简陋的房屋中,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比如冬季取暖设备不足、夏季没有合适的消暑电器等,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在饮食上,55%的孩子存在营养不均衡的问题,新鲜蔬果的摄入量远低于健康标准。
更令人揪心的是陪伴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务工,78%的留守儿童主要由祖辈照顾,隔代抚养使得沟通和教育方式存在一定代沟,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往往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学习情况:资源短缺与动力不足
在学习资源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凸显。48%的学校缺乏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仅有30%的孩子家中有课外书籍,这极大限制了他们知识的拓展。
学习动力也不容乐观。60%的留守儿童表示,由于缺少父母的督促和鼓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上遇到困难时,52%的孩子找不到合适的求助对象,这导致他们逐渐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
三、心理健康:孤独感与身份认同的困惑
在心理健康层面,70%的留守儿童表示经常感到孤独,缺乏倾诉的对象。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在情感上存在空缺,内心的委屈和烦恼只能默默承受。
同时,身处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孩子在面对多元文化环境时,产生了身份认同的困惑。45%的孩子表示,在与外界交流时,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知产生过迷茫,不知道如何平衡本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 。
四、兴趣爱好与课余生活:被忽视的成长需求
在兴趣培养上,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虽然65%的孩子对本民族的传统艺术,如歌舞、手工艺等表现出浓厚兴趣,但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学习机会,仅有20%的孩子能够参与相关培训。
课余生活也较为单调,68%的孩子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做家务和完成作业,很少有机会参与文体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微光成炬”社会实践团队一直秉持着“点滴微光,汇聚成炬”的理念,希望通过这次调研,让更多人关注到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困境。我们的愿景是联合社会各界力量,从改善生活条件、优化教育资源、关注心理健康、丰富课余生活等多方面入手,为这些孩子提供持续有效的帮助。
作者:成都理工大学“微光成炬”社会实践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