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助力乡韵文化传承和乡村发展,2025年2月5日,西安交通大学乡韵新篇先锋队走进山西省忻州市河边镇进行社会实践。主要实践地点为河边民俗博物馆(阎锡山故居),队员们通过实地考察、志愿讲解等形式,解码河边镇的文化基因,践行新时代青年的文化传承担当。
一、古建筑:历史的无声诉说
在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一村的社会实践中,我有幸深入了解了这个富有传统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河边一村位于忻阜公路,忻河铁道线东,交通十分便利,东靠文山,西临滹沱河,东高西低,是河边镇政府、河边民俗博物馆所在地。
阎锡山故居由20多处大小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组成。全部建筑几十个院落里的建筑各不相同,既有传统形式也有西方形式的引入,多为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阎锡山故居不仅是阎锡山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也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建筑实体。而这个建筑实体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二、民俗风情:独特的文化盛宴
河边一村独特的民俗风情与传统习俗,吸引着四方游客与文化研究者纷至沓来。每年,村里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春节期间,热闹非凡的扭秧歌、踩高跷表演成为村里的重头戏。身着鲜艳服饰的村民们,步伐矫健,彩绸飞舞,高跷艺人在高跷上灵活舞动,展示着高超技艺,现场锣鼓喧天,欢声笑语回荡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更是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金字招牌。在本次寒假社会实践调研中,本团队亲身融入其中,被那浓厚热烈的节日氛围所感染,也对传统民俗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深切感受到它在传承地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次社会实践实践让队员收获颇丰。队员表示:"触摸着古建筑上的凿痕,我们读懂了何为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聆听着前辈的守节故事,我们思考着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辩证关系。"队员在实践日记中写道:"传承民俗文化需要专业力量,更需要社会共识。我们要做文化基因的翻译者,让沉默的文化发出时代声音。"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西安交通大学乡韵新篇先锋队深入定襄县,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建设添砖加瓦,这一实践正是学校助力乡村发展的生动写照。团队积极响应“通过田野调查,实现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是培养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这一理念,扎根乡土,在田野间探寻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将乡村建设与乡村实际紧密相连。
展望未来,实践队将持续深化与定襄县的校地合作,全力推动大学生民俗文化实践基地的建立。让更多的青春力量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绽放光彩,书写属于当代青年的绚丽篇章,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