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社会实践之行

发布时间:2025-02-08 阅读: 一键复制网址
2025年1月25日,“乡韵传情·振兴先锋团”山西小分队来到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开启了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之旅。我作为地地道道的大同人,怀着对家乡历史的敬畏与追寻,首次走进这片埋葬了无数同胞的悲痛之地,切身感受日军侵占大同煤矿时期“以人换煤”的血泪史。纪念馆所呈现的惨烈场景与沉痛记忆,不仅是一段令人心碎的历史,更是一把打开民族精神之门的钥匙,引导我们从中汲取力量,助推家乡振兴。
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位于煤峪口南沟,依托保存最完整的两处万人坑修建而成,占地33.7万平方米,分为苦难展示区、文物保护区等多个功能区域。展馆以“牢记历史,珍爱和平,面向未来,振兴中华”为主题,通过珍贵实物、影像以及多媒体技术,复原了日军疯狂掠夺大同煤矿的场景:昏暗的矿洞、惨绝人寰的刑罚、随处堆弃的白骨,每一处都在无声控诉那段侵略者的暴行。据纪念馆统计,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间,有6万余名中国同胞被迫在此劳作并惨死,30余处万人坑成为这段血腥历史的永久见证。

置身馆内,我先后参观了复原矿洞、万人坑核心遗址和多媒体感受区等展区。从蜷缩挖煤的蜡像,到铁丝串联的遗骸,再到多媒体中幸存者的悲痛记忆,一切令人揪心不已。那一具具遗骨和斑斑血衣,不仅是故土的苦难,更是全人类都应铭记的反人类罪证。当“教科书上的惨案”转化为直击灵魂的现实场景,我深切体会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绝非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肩负的使命。
通过此次实践,我也更加明白了红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价值。大同万人坑是血与火铸就的记忆,凝聚着奋发图强的民族力量。只有将这段历史融入年轻一代的家族叙事与集体记忆,才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焕发出支持家乡建设的强大动力。把“听故事的人”转变为“故事里的人”,让青年在亲身体验中汲取历史的营养,从而化悲痛为奋进,才是乡村振兴中最深沉的文化动能。
大同万人坑遗址纪念馆如同一座桥梁,链接着悲痛的过去与奋进的当下。它以最直接的方式告诫人们珍爱和平,也以最真切的情感呼唤人们铭记故土,传承红色基因。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愈发感受到家乡情感与民族精神的激荡,更意识到推动纪念馆改进、完善互动展陈、加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让这段悲壮历史跨越地方边界,成为世界反战反侵略、共护和平的重要见证,也是对所有牺牲者最深切的告慰。唯有铭记与坚守,才能让往昔的苦难化作新生的力量,为家乡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作者:“乡韵传情·振兴先锋团”实践团队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洛阳理工学院学子“返家乡”实践:助力家乡教育,点亮儿童未来
  • 年味变淡,寻找失落的传统与温情
  • 随时代变迁,许多人都感到“年味变淡了”。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科技的影响、文化认同的淡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以
  • 02-0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