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非遗间,乡野绘新篇”实践队--非遗大观篇
在市中区的闹市里,有一条古香古色的文化街,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化的元素相融合,让非遗大观别有一番风味。非遗大观基地是几年前建成的,原本的大观园因复古的建筑而别具一格,街上也多是卖小吃和各类小商品的店铺,基地建成后,大观园焕然一新。
胡老师是非遗大观基地的负责人,他联络起各类文化传承的手艺人,一起组建了如今的非遗大观。从大观园的正门进入,拐一个弯,便到了手艺师傅聚集的地方,他们的店铺不大,每户的牌匾上都刻着自己所传承的手艺:烙艺,泥塑,唐锦彩,核雕......那里的师傅们会为每一位来客耐心介绍自己所传承的手艺,屋子里无不挂满了琳琅满目的工艺品,每一件都包含着师傅们的心血与汗水。
了解到非遗大观在暑假期间正在开展研学活动,我特意拜访胡老师了解详情。胡老师传承的手艺是核雕,一项中国传统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胡老师的手艺精湛,甚至可以在一粒小米上雕刻16个人头,其精细程度令我们叹为观止。
胡老师专心于核雕,更是一心想要传承我们优秀的文化遗产,让核雕和更多的手艺可以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研学活动是促进非遗传承的有利方式,“小朋友们正是学习和感知能力最强的时候,精湛的手工艺品会在他们心底埋下一颗文化的种子,让他们去了解、去记住,才能让我们的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胡老师这样说道。
深入了解非遗研学,就会明白各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他们不只为牟利,更为传承。来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非遗大观21个手工艺中选择3个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深度体验,同时详细了解其他手工品的制作过程,全方面普及的同时争取给孩子们留下印象深刻的点。为此,胡先生在核雕的大基础上进行开放性创新,打造了适合孩子们体验的活动--大米雕刻,“如果济南的孩子们都会在大米上创作雕刻,还怕我们的文化没有人继续传承吗,说不定还会成为我们泉城的一大新特色呢!”胡老师笑着说道。在研学结束后,每个小朋友都会收到来自胡老师亲自在大米上雕刻的佛像留作纪念,希望能在他们心里留下非遗文化的种子。
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遇到的多是困难,需要传承者不断克服创新。非遗大观的建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建成初期,人流量少,胡老师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网络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力,才让非遗大观逐渐火热起来;而现在由于研学队伍较少,选择的项目也只是五分之一,大多手艺人的店铺不能实现基本盈利,已经接近倒闭。传承固然重要,但是摆在手艺人面前的是现实的温饱问题。有不少人劝说胡老师进行商业化转型,部分手工艺采取纯手工的方式,如今科技发达,可以购买网上的成品以量取胜,把非遗大观改造成网红景点,盈利一笔后再做打算。但胡先生嗤之以鼻,始终坚守初心,做非遗界的一股清流。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非遗发展任重而道远,不仅仅是每一位手工艺制作者的责任,新青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更是众人在肩。我们要多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支持非遗文化的传承,更要多多探索,把非遗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作者: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张春璐 来源: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张春璐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寻农耕之美,筑乡村振兴
- “双改”前后出现的乡村新面貌,居民生活新风貌等变化进行了一系列考察和探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陈顶村这个美得像“油画”般的
- 08-28
- 物电青年探醋趣,文化与创新共辉映
- 中国醋文化博物馆创建于2010年,是国内第一个集文化遗产保护、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性展馆,是宣传和展示国家悠久历史和灿烂
- 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