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基于医养结合角度为山东省乡村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中医特色治疗必要性浅析

发布时间:2024-08-2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5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不断加强中医药在健康养老、医养结合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指出要“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推动发展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服务”[1]
医养结合模式作为当前医疗改革创新中的重点康复工程,旨在将专业的医疗技术检查与康复训练、日常学习、日常饮食、生活养老等相结合,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中医特色治疗作为医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值得深入探讨。
山东省是全国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21年底,全省60岁以上老年人达2151万,占总人口的21.15%,整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留守乡村的老年人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健康挑战,尤其是慢性病问题日益突出,包括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与冠心病等。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与老年医疗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日益凸显,养老与医疗资源亟需优化整合[3]
1.2 研究意义
加强留守乡村患有慢性病老人的中医教育与中医特色治疗,对于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治疗手段和低廉的成本,成为解决农村慢性病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正向意义。中医药作为临床中效果优异的治疗方法,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相较于有创性强且价格相对昂贵的西医治疗,在乡村慢性老年病患者中普及率并不高,若在乡村地区推广中医特色治疗,不仅能够满足老年患者的健康需求,还能够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增强民众对中医药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现状分析
2.1 慢性病患病情况
山东省农村居民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增长迅速。研究显示,山东省农村地区居民整体健康状况欠佳,慢性病患者占56.3%,高血压患病率为41.5%,糖尿病患病率为8.2%,心脏病、脑血管病等也是农村常见慢性病[4]。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这些慢性病不仅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医疗支出,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频发。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带来痛苦,还增加了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普遍下降现状,还需要家庭和社会支持。
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鲍家街道曲家庄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本队伍共接诊三十余村民,其中二十八人有慢性病病史,其余人也或多或少具有慢性病征兆,同时大部分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后仅服用西药保持,并未采用中医康复治疗手段,该数据印证乡村留守老年人中慢性病患者占比高,中医康复治疗传播率低的现状,且部分患者在叙述自身病史时情绪低落,甚则哭泣,也证明慢性病对于乡村老年患者造成一定程度心理问题。
2.2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优质医疗资源更是稀缺。杨乃宁[5]认为当前在我国卫生资源配置中,财政投入存在诸多问题,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医疗机构在设备、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的需求。济南市2023年医疗机构总数为8136家,村医务室虽有3491家,但治疗能力及其有限,根本没有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而具备基本慢性病医疗功能的乡镇卫生院仅有48家[6],无法满足乡村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及护理需求。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较难解决,一方面山东土地广袤,但城市化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偏下,乡镇数量仍然偏多,这就使税收总额偏低,但建立医院花销巨大,在经济上政府无法满足居民对优势医疗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人才流向趋势为发达地区,乡镇的工资及生活资源条件无法满足人才需求。因此短时间内增加医院建设数量,加大乡村医疗资源分配,基本不现实。而中医治疗成本较低,操作简便,具有较好疗效,并且中医康复人才培养相对简单,虽不能彻底解决资源不平衡问题,但可缓解两者之间矛盾。
在本次实践中,所统计的曲家庄村民就诊医院基本都是三甲医院,直线距离最少有16公里,驾车基本需要40分钟,一些脑梗或中风患者因认为路途遥远,加大治疗成本,选择放弃康复治疗,造成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这个情况体现出村卫生室引进中医人才,采用中医治疗方法的必要性。
2.3 健康教育缺失
农村居民的养生意识普遍较低,医学知识贫乏,对慢性病的认知不足。加之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缺失的现状,进一步加剧了慢性病在农村地区的蔓延。中医养生容易且柔和,如运动养生中的五禽戏、八段锦;中医健康知识与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生活习惯相通,老年人易懂且容易接受,如“冬吃萝卜夏吃姜”等。二者的普及对于乡村老年居民慢性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一位村民已胸痛十天,但并未去医院就诊,原因是不以为然,但舌色紫暗,舌下络脉粗大及脉细涩,已出现心脉痹阻征兆,志愿者立刻提醒村民就医,为其普及常见老年病症状。毫无疑问这就是缺乏健康教育的实际案例,若忽视健康知识教育,会造成“病而不自知”的后果。
3 中医特色治疗的必要性
3.1 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患病多为慢性病。老年患者往往集多种疾病于一身,如临床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叠加,在同一机体同时发病,而且互相影响,病种多,病变复杂。西医治疗比较局限,治疗过程中,容易顾此失彼,治愈率低,复发率高。西医重视针对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治疗,而对机体的整体调节重视不够,同时有些西药毒副作用大,大多数药物在胃肠和肝肾代谢,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损伤这些器官,往往会造成原有疾病加重或产生某些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损害等。
相比而言,中医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注重整体调理,辩证加减灵活。中医始终保持“整体”和“辨证”两个特色,抓住“阴阳”这个大方向和“因人、因时、因地治宜”等特点,中医治疗具有多因素、多靶点、多途径的优势,较之基因治疗等更具前景。同时中医强调辩证论治,针对发病的不同阶段或病机特点,灵活加减,凸显出个性化优势,能够集疾病治疗、康复、预防等于一体。
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可以针对患者健康需求开展不同的特色疗法。如如针对脑中风患者,我们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针灸推拿、拔罐、药浴、熏蒸等多种方法,对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大有益处,且患者无任何痛苦,疗效确切。同时中药副作用少,价格相对低廉,剂型多样,可长期服用,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可以使用汤剂、丸剂、散剂、注射液等。对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更有市场[7]
3.2 治未病,提高老年人中医养生保健能力
中医特别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有病防变。《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记载:“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段话可以说是最早的养生理论。其主张养生的目的主要是延年益寿以及预防疾病,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养生要遵循天地变化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之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在《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养生理论,强调养生保健要综合利用自然界规律,从饮食、体育锻炼、起居等方面来动静结合,达到身体、心理上的健康和谐。中国有句古话:“药补不如食补”,而中医药材有很多属于“药食同源”,因此可以利用药材与食材的结合,通过食疗来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形体虚弱,元气不足,通过食疗来增强人体正气,对防病养生特别重要。《千金要方·食治篇》、《食疗本草》、《饮膳正要》等著作彰显出丰富的中医食疗文化,药膳、食疗可以很好的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对老年人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以及防病治病的效果。
中国是一个老龄化特别严重的国家,“2030年至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应充分发挥中医药在老年人健康保健养生中的优势作用,这对降低整个国家的医疗支出,积极应对老龄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8]
4实施路径与策略
4.1 加强中医教育普及
通过举办中医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利用新媒体平台等方式,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同时,加强对乡村医生的中医培训,提升其中医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4.2 推广中医特色治疗
在乡村医疗机构推广中医特色治疗项目,如中药汤剂、针灸、推拿、拔罐等。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加强中医特色治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老年人中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4.3 建立医养结合模式
将中医特色治疗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建立医养结合模式。在养老院、社区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立中医诊疗室或中医保健室,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中医服务。同时,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建立转诊机制,确保老年人在需要时能够及时得到专业的医疗救治。
4.4 加强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中医教育与中医特色治疗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中医产业发展,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加强山东省留守乡村患有慢性病老人的中医教育与中医特色治疗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医养结合模式强调预防与康复并重,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这一模式高度契合。通过中医教育与中医特色治疗的普及和推广,增强村民对中医药的信任和认同感,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解决乡村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2 展望
未来应继续加强中医教育与中医特色治疗的研究和实践工作。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中医药的精髓和优势,不断创新治疗方法和手段,强化人才培养与引进,提升乡村中医服务的整体水平,提高诊疗效率,扩大服务范围,为乡村老年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现代医学的融合与交流,提高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现代化水平。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乡村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为中医特色治疗在乡村的普及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育萍,杨雨芊.医养结合视角下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病的分析[J].大众科技,2021,23(08):62-65.
[2]周庆博.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南部院区(济南善德养老院)副院长发言.[会议发言],2023.
[3]唐敏,吴海波.基于医养结合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7,(05):22-24.DOI:10.14055/j.cnki.33-1056/f.20170427.012.
[4]李晓露.山东省农村居民慢病现状及行为危险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5.
[5]杨乃宁.浅谈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财政投入问题及对策[J].知识经济,2020,(06):66-67+69.DOI:10.15880/j.cnki.zsjj.2020.06.035.
[6]济南卫生健康委员会.济南市2023年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人员、万元以上设备情况.jnmhc.jinan.gov.cn
[7]郑秀华,夏忠诚.浅谈中医药治疗老年病的优势[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7,(05):44-45.
[8]吴春英,蒋苁,刘平良.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8):54-55.
 
作者:曹玉洁 王天硕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