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子三下乡——守护文化传承,延续文明火种
为了深入探寻中华文化的魅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4年8月11日-8月13日赴西安市高家大院、陕西省非遗陈列馆以及书院门等地,开展中华文化传承活动。
一、高家大院
8月11日,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赴西安市高家大院开展实践活动。
高家大院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 144 号,是西安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民居之一。这座大院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历经数代修缮和扩建,形成了如今的规模。大院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具有典型的明清北方民居特色。
踏入那扇古老的院门,眼前的一切都散发着岁月的韵味。高大的马头墙、精美的雕花门窗、古朴的砖石地面,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这些建筑元素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它们见证了家族的兴衰、时代的变迁,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审美和生活方式。
大院中的传统民俗展示,如华阴老腔的表演、皮影戏的演绎,让他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这些艺术形式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靠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坚守。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中,它们面临着失传和被遗忘的危机。这让成员们意识到,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保存过去的遗产,更是要让这些遗产在当下社会中重新焕发生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找到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陕西省非遗陈列馆
8月12日,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赴陕西省非遗陈列馆开展实践活动。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是陕西首个全面、系统展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博物馆,同时也被定位为陕西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该陈列馆运用图片、文字、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展示手法,全方位展现了陕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馆内展出了包括西安鼓乐、中国剪纸、陕西皮影、木版年画、泥塑、刺绣、传统戏剧(如秦腔、眉户等)、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传统体育游艺竞技、石雕雕刻技艺等90余项陕西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参观期间,成员们了解到工作人员为了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不仅积极组织各类非遗培训和传承活动,还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虽然陈列馆的展示内容丰富,但对于一些较为冷门的非遗项目,关注度仍然较低。此外,由于资金和场地等限制,一些非遗传承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实践团成员认为可以加大对冷门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力度,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同时,我们也希望社会上的文化阻止能够加大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投入,为非遗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通过这次调研,成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陕西省非遗陈列馆就像一座文化宝库,让我们看到了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书院门
8月13日,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赴西安市书院门开展实践活动。
书院门位于西安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它得名于关中书院,是一条古文化街。书院门街道两旁是青一色的仿古建筑,里面店铺林立。这里集中了众多售卖文房四宝、书画作品、古玩玉器等的商铺。走在书院门的街道上,能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街边有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还有售卖各类传统手工艺品的摊位,如剪纸、皮影、印章等。书院门不仅是一个商业街区,更是西安传统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购物和交流。
在书院门附近,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非遗文化活动从而深入感受非遗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与游客及从业人员的交流,成员们了解到书院门的传统文化产品需求有所增加,但竞争激烈。大部分游客被文化氛围吸引,会购买特色纪念品,然而也有游客只是匆匆浏览。同时,一位现场作画的书画家指出,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年轻人兴趣不高、传统技艺传承断层等挑战。此外,部分店铺存在同质化竞争,产品缺乏创新特色。书院门不仅是商业街区,更是西安传统文化的展示窗口,其发展现状引发思考,未来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方面,仍需不断努力与创新。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让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同时也明确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的重要性。非遗文化传承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些珍贵的民族瑰宝,使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动力。
作者:高雨洁 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