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垃圾分类,新的城市希望

发布时间:2024-08-2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此次活动,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体系。线上,通过社交媒体、官方网站及短视频平台,活动信息迅速传播,吸引了超过50万人次的关注与参与,互动热烈。线下,则通过举办讲座、工作坊、现场演示及垃圾分类挑战赛等形式,直接触达并影响了5000余名社区居民,辐射人口超过两万,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北京市海淀区部分社区的居民,包括不同年龄、职业和教育背景的人群,以确保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问卷设计涵盖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共发放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75份,回收率为95%。同时,实地走访了多个社区的垃圾分类投放点,观察垃圾分类的实际执行情况。
调查结果分析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
       7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其中30%的居民能够详细说出四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标准。20%的居民表示对垃圾分类知识了解不多,5%的居民表示完全不了解。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
       85%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对环境保护非常重要,10%的居民认为有一定作用,5%的居民表示无所谓。90%的居民表示愿意配合垃圾分类工作,但其中30%表示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困难。
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60%的居民表示能够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投放垃圾,30%的居民偶尔会分类不准确,10%的居民表示基本不分类。在实地走访中观察到,约40%的垃圾投放点存在分类不准确的现象,如可回收垃圾中混有厨余垃圾等。
社区垃圾分类设施的完善程度:
      70%的居民表示所在社区配备了完善的垃圾分类设施,包括分类垃圾桶和明显的指示标识。25%的居民表示垃圾分类设施不够完善,5%的居民表示几乎没有相关设施。
                                     
      垃圾分类知识知晓率在短期内实现了从30%到80%以上的飞跃,分类准确率也显著提升。小区内,正确分类率激增约40%,居民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垃圾减量明显,社区环境显著改善。这一转变,既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又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然而,面对信息传播不均、老年群体数字鸿沟、参与热情维持及分类标准复杂度等挑战,我们需持续创新宣传策略,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并简化分类规则,加强教育引导,确保垃圾分类成为全民共识与行动,共同守护美好家园。
未来,南京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们将继续聚焦垃圾分类这一社会热点议题,深化宣传教育、加强技术创新、完善长效机制、拓宽合作领域,为推动垃圾分类事业的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他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垃圾分类将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一种引领潮流的社会风尚、一种彰显文明的鲜明标志,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作者:李吉祥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