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5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青行”实践团来到辽宁省阜新市清河门区河西镇邢家屯村,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
传递温馨瞬间,绽放青春大爱
在充分调研河西县邢家屯村“三留守”家庭情况后,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行”实践团精心筹备,于7月13日抵达该村,启动了首项实践活动——“温情入户,共话时光”。实践团成员携带着精心准备的米、油等生活必需品,逐一拜访了“三留守”家庭。
在温馨的交谈中,家中的爷爷奶奶们深情地分享了他们的幸福回忆与老一辈人的质朴生活哲学,让实践团成员深切感受到了岁月的沉淀与家庭的温暖。作为回应,实践团成员也敞开心扉,讲述了他们在筹备此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与克服之道,展现了青年学子的坚韧与担当。
此次拜访,不仅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心灵上的交流与共鸣。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贡献”的真谛,将爱心传递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他们用现代的视角去倾听和理解“旧时代”的故事,用真诚的对话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新”与“旧”在邢家屯村这片土地上和谐共生,共同书写着新时代的繁荣篇章。
体验时代脉动,启动“助老”课堂
实践团成员们依次走访了阜新市清河门区政府、河西镇人民政府及邢家屯村村委会,从地方政府层面深刻了解了近年来河西镇与邢家屯村的发展巨变与历史传承的深厚底蕴,特别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红色基因的生生不息。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实践团敏锐地关注到老年群体在数字化浪潮中可能面临的边缘化问题。在获得村委会的支持与认可后,成员们深入乡村,向村民们分发了精心准备的“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手册”,并耐心细致地为老人们讲解手机基础功能及操作方法,旨在跨越数字鸿沟,让科技温暖人心。
此次活动,实践团始终秉持“勤学善思,服务为民”的宗旨,不仅深入历史脉络,感受时代变迁,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关爱老年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青年担当,为构建更加包容、便捷的社会环境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
探索农转之路,推动大棚繁荣
7月14日,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青行”实践团踏入阜新市河西镇邢家屯村,在村负责人的引领下,成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与现代农业大棚,亲身体验并学习种植技术,将课堂所学与实地操作紧密结合,生动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随后,实践团一行访问了清河门区农业农村局,受到副局长李宪宏先生的热情接待。通过深入交流,实践团全面了解了邢家屯村农业生产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李副局长分享的宝贵经验和前瞻视角,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受启发。
实践团郑重表示,将持续关注并助力邢家屯村的农业发展,运用所学知识,在宣传农业政策、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等方面积极贡献青春力量,让青春的汗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传承红色基因,致敬革命精神
历史的长河悠远绵长,见证了文明的起承转合与薪火相传。在这浩渺的时间长河中,实践团成员们踏入了河西镇703革命根据地旧址,仿佛穿越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纪念馆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映入眼帘,它们如同时间的低语,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形象,更深刻地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与此同时,一件件历经沧桑、饱含岁月痕迹的文物静静陈列,它们虽已斑驳,却难掩昔日的光辉,每一件都承载着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站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实践团成员们的心灵受到了深刻的触动。他们被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所震撼,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的内涵。这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实践团成员们纷纷表示,要铭记历史、传承红色精神,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光大。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践行革命先烈的遗志,为民族和国家的振兴而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的“青行”实践团圆满落幕了其下乡之旅,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深刻诠释了“脚踏实地探索,梦想引领前行”的深刻内涵。青年们以满腔热情点燃青春之火,共筑民族复兴的辉煌梦想。实践团不仅将“助力农耕”、“惠及乡亲”的理念播撒至更广阔的乡村大地,更以青春之活力,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征途,用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青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