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东师学子初探民勤生态:互联网赋能下的绿色使命

发布时间:2024-08-21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民勤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坚韧不拔的生态治理精神,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2024年8月17日,一场深入探索民勤生态治理成就的调研活动正有序开展,通过实地走访防沙治沙纪念馆、红崖山水库、石羊河生态公园以及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智网护沙·绿色使命”暑期社会实践团见证了科技与自然力量如何携手解决生存矛盾,守护这片珍贵的绿洲。
防沙治沙纪念馆:铭记历程,共筑和谐
上午,实践团队来到了民勤防沙治沙纪念馆。走进馆内,历史与现实交织,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史料、生动具体的图文、珍贵的实物及震撼的多媒体展示,生动再现了民勤人民半个世纪以来与风沙不懈斗争的壮丽篇章。“这就是当年石述柱老人的房子,他们把房子留下走了,这就是当时的沙进人退。”同行的村民马大哥作为“活历史”,熟练地向支队成员介绍到。“我们也是亲身经历了民勤的治沙历程,所以对民勤治沙历程非常的熟悉。”
图为村民马大哥向团队成员介绍民勤治沙史。冯歆然 摄
“一部民勤志,半部治沙史”,民勤“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治沙模式在这一刻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从人拉肩扛到科技治沙,从纪念馆图文展览到司机大哥热情的讲解,实践团队深受民勤人民治沙精神的鼓舞,被先辈们“人进沙退”的坚韧精神深深打动,更从科技治沙的显著成效中看到了绿色希望。这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起点,也是对未来生态治理的深刻启示。
红崖山水库:生命之源,润泽绿洲
下午,实践团队来到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站在大坝上眺望:大漠平湖,碧水蓝天,野鸭群聚,周遭绿茵盈盈。面向一望无垠的红崖山水库,实践团队成员不禁再次感叹民勤人民的伟大。从最初的黄沙漫天、沙近人退到如今的亚洲最大水库、“瀚海明珠”,民勤人民历经了40年的坎坷。如今,水坝上“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字样依旧醒目,而干旱少雨、沙尘漫漫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鸟语花香、欢声笑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片祥和的景象。
图为红崖山水库“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标语。韦庭润 供图
实践团队走到红崖山水库脚底下,浪声滔滔,这是红崖山水库的输水洞和总干渠在源源不断的向粮食地输水。作为民勤县唯一的地表水利调蓄工程,红崖山水库起着保护和改善民勤生态的重要作用,兼顾灌溉、防洪和供水的综合效益,浇灌着全县六十多万亩耕地,支撑着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
石羊河公园:湿地绿洲,生态屏障
步入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实践团成员们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正值八月盛夏,阳光洒在清澈的河面上,波光粼粼,绿树环绕,生机盎然。公园里,不少市民选择在这里度过闲暇时光,孩子们在河边的浅滩上嬉戏打闹,欢笑声此起彼伏,给这片宁静的绿洲增添了几分活力。
图为石羊河公园。陈静蕊 供图
实践团的成员们分散开来,各自开始了探索之旅。一部分成员沿着蜿蜒的小径前行,观察着沿途的各种植物,不时停下来拍照记录;另一部分成员则走近河边,仔细观察着水中的生物,不时有水鸟掠过水面,留下一圈圈涟漪,为这幅生态画卷增添了灵动之美。
在公园深处,实践团成员们发现了一片特别的区域,这里是鸟类观测站。几位成员拿起望远镜,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远处的水鸟。一群群白鹭优雅地在水边觅食,偶尔展翅飞翔,场面颇为壮观。湿地公园内分布着植被、水质、鸟类监测点18个,具备完善的湿地植被类型和动物资源科研监测体系。
实践团成员们还采访了几位正在公园游玩的市民,询问他们对石羊河湿地公园的看法。市民张先生说,“自从湿地公园建成以来,这里的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的好场所。”石羊河湿地公园不仅是一片绿洲,更是民勤县乃至整个区域生态治理的典范之作,它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共同守护这片宝贵的生态屏障。
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荒漠瑰宝,遗产守护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古人类文化遗址。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是沙生植物的天堂,也是极端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的守护者。这里,荒漠天然植被群落繁茂,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繁衍生息,古人类文化遗址诉说着悠久的历史。
实践团成员们沿着保护区的边缘步行,沿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沙生植物顽强地生长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的植物叶片已经演化成了针状,以减少水分蒸发;有的则利用根系深入地下寻找水源。在这些植物中,不乏一些极为罕见的种类,它们的存在证明了生命的坚韧不拔。
图为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靳涛 供图
保护区的建立,不仅是对荒漠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共同遗产的珍视与传承。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民勤县的生态治理实践,是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从防沙治沙纪念馆到红崖山水库,从石羊河生态公园到连古城国家自然保护区,每一处都见证了民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未来,民勤将继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通讯员 舒悦 韦庭润
作者:舒悦 韦庭润 来源:舒悦 韦庭润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东师学子初探民勤生态:互联网赋能下的绿色使命
  • 山西师范大学化材学院采访程清义爷爷纪实
  • 兰州城市学院:“溯源黄河文化,赓续千年文脉”做新时代黄河文化践行者
  • 植根闽宁田野,续写山海新情
  • 植根闽宁田野,续写山海新情
  • 7月30日至8月6日,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山海新情”支教团前往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闽宁镇武河村开展实践活动。
  • 08-21
  • 青海行歌古韵长,红旅青春铸华章
  • 青海行歌古韵长,红旅青春铸华章
  • 7月16日至21日期间,长安大学港澳台办组织港澳台同学与内地同学组成“梦栖高原,心向青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青海省西宁市,展开实地
  • 08-21
  • 德法童行|观千古文脉,领蜀地文风
  • 德法童行|观千古文脉,领蜀地文风
  • 2024年7月14日,西南石油大学“德法童行,行川致远”实践队在杨莉老师的带领下,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深
  • 08-21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