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日,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非遗技艺,皖江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三下乡队伍走进了叶家桥米酒的酿造工坊,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之旅。
炎炎夏日在雨后变得格外凉爽,一群充满激情的大学生志愿者踏上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征程,来到了风景如画、历史悠久的马鞍山博望区叶家桥。他们此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体验乡村生活、了解基层实际情况,更是为了参与到叶家桥米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去。
在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车程,他们来到了位于马鞍山博望区叶家桥的米酒基地。米酒基地没有地处于繁华的城市街道中,而存在于山野田间。沿着乡间小路走进这里,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美得如此壮观;小溪潺潺流淌,鸟儿欢快地歌唱,蝴蝶翩翩起舞,美得如此清新自然。如此的清俗美景才得以酿就香醇米酒。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是如此。
一阵微风拂过,驱车的疲倦也随之飘去。我们刚下车主人便热情地相迎,这也让我体验到了叶家桥人热情好客以及纯朴的民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座连叠的农家房,这让我顿感平凡。忽然之间的发现也让我深深地感叹起来。庭院的四周摆放着一座座酒坛还有一些酿酒工具,这让我产生了十足的好奇,立马就想去探索这米酒的奥秘。
主人领着我们前去参观,步入生产厂房一眼望去,这里并没有想象中的规模宏大,而是格外的精致和全面。一个个制作米酒的酒具,酒缸整齐地排布在厂房内,两边白墙上挂满了米酒字画,浓厚的文化气息映人每个人的脑海中。
走进酿造工坊,阵阵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厂房内充满了阵阵酒香。在参观过程中,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详细介绍了叶家桥米酒的历史渊源、独特的酿造工艺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据悉,叶家桥米酒采用优质糯米为原料,经过多道精细工序,包括浸泡、蒸煮、发酵、蒸馏等,方能酿成口感醇厚、香气扑鼻的美酒。酒坛正中间放置了一个圆柱形的容器,周围铺满了酿造的粮食。只见主人拿着乘酒器从中取出一勺米酒,这酒的颜色通体发红略带淡黄与寻常米酒的白净大有不同。主人看出了我们的疑惑耐心给我们解答。原来红豆的加入不仅让米酒的色泽更加鲜艳,味道也更加香醇。主人热情的打开了一缸酿制好的米酒,让我们每个人品尝。稍稍地抿上一小口,米酒的香气饱含着岁月的沉淀和几代叶家桥人的智慧。让我们无不感叹酿造工艺的博大精深。
品尝完香醇的米酒,主人热情洋溢地带领着我们参观米酒的各道工序。参观团队成员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酿酒师傅们的现场操作,从糯米的筛选到酒曲的添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精湛技艺。大家纷纷表示,此次参观不仅让他们领略到了传统酿酒工艺的魅力,更深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主人向我们介绍:虽然每个制作步骤看似简单容易,但真正要做好却需要慢慢细磨,每一道工序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随后,我们便参观了主人的工作室,一面墙上有着各种酿造酒的收藏,不仅有各式各样的叶家桥米酒,更有一些珍惜药材酒。这无不透露了主人对酒文化的热爱。桌上摆放的各种荣誉证书便是对叶家桥米酒文化最有力的证明。
叶家桥米酒,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数代人的智慧与传承。随后,我们对叶家桥米酒第五代传人夏来保先生进行了访谈交流。他向我们讲述了叶家桥米酒的来源,发展,是如何变得远近闻名。并且也与我们探讨了中国其他农文化的发展。更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步入社会后的发展。让我们要有一技之长,多掌握一些技能和本领,多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
最后,我们皖江工学院三下乡队伍全体成员与叶家桥米酒第五代传人夏来保先生一起合影留念。夏来保先生向我们讲解了很多专业的知识和叶家桥米酒文化的起源。这不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为叶家桥米酒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这次参观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对叶家桥米酒这一非遗文化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将积极宣传和推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它。
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到此结束了。在学校和叶家桥米酒传入的支持下,我们的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志愿者们参观了横望山米酒酿造基地,观摩了传统酿造过程,并亲自品尝了米酒的香醇。他们认真聆听非遗传承人的讲解,详细记录每一个细节,力求将这一传统技艺更加完美地呈现给更多人。通过此次参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非遗文化的保护意识,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相信在未来,叶家桥米酒这一非遗瑰宝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