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中科大学子志愿支教:童心向“阳”,“通识+红色”课堂展风采

发布时间:2024-08-1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赴湖北咸宁市“霁月筑梦崇阳地,支教情深润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队于2024年7月5日至8月2日在崇阳县石城镇开展暑期课堂支教活动,实践队以安全教育、心理健康、志愿精神、少先队史、党史宣讲、红歌学唱六个板块为基本教学大纲,“通识+红色”课堂赓续爱国情怀,美育活动守护童心。 
初心指引:遇见石城,筹备实践
实践队成员在“乡村振兴中的青年作为”主题号召下,在2024年6月份与湖北崇阳县石城镇中心小学校长沟通好为期一个月的暑期课堂支教活动及相关事宜。成员们在这个月开始筹备支教实践,集中思考讨论支教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主动了解石城镇中心小学的故事,确定好成员分工,逐渐摸索出语文、书法、地理、科学等通识课程与党史、红歌、少先队史等红色课堂结合的“通识+红色”支教路径。
据了解,石城镇中心小学创办于1968年,现有16个班,学生700余人,校园基础配套设施相对齐全,教学环境良好。学校自建校以来秉承“臻真 至志”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力学 真善 和美 博雅”的校训,开展如诵读国学经典,普及安全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等一系列特色课堂,在办学规模大及学校美育底蕴浓厚的基础上,实践队员在充分调研“通识+红色”特色支教路径可行性后进行完善,与校方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7月5日,实践队成员们前往支教点石城镇中心小学完成与学校工作人员的沟通对接后,在6日至7日与学校共同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招生和初步调查,大致了解到石城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居多,父母外出务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照看,对于孩子的学习基本上无能为力。队员们在这过程中存在语言关的挑战,据了解,崇阳方言与普通话、湖北其他地区的方面差异较大,较为生涩难懂,与老一辈人沟通有不小的困难,家庭的语言习惯自然也会影响学生间的交流。对此,支教队员决定将推广普通话嵌入整个支教授课过程中,并且结合社区力量在校园内摆放了普通话和防溺水教育的展板,增强学生讲普通话的意识和整体安全意识。
(图为实践队进行招生工作。杨子萱供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引领下,实践队的支教队员秉持理想信念与奋斗精神,踏着一条前往湖北崇阳的初心支教之路,深入洞察农村基层现状,近距离体验乡村教育现状,在乡村振兴中贡献青年作为。
实践为本:育在石城,丰富课堂
实践队成员通过趣味性、基础性、拓展性课堂实践,在守护童真童趣的同时有力地补充了学生的课内知识框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取得了广泛好评。然而,支教过程中遇到的磨难与挑战也十分考验老师们的耐心和定力:学生经常打闹意外受伤、学生称病避学、学生调皮不听话、老师情绪调节等。实践队队员吴佳芮感叹:“很累,但很有趣,这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虽然是教给他们知识,但很多时候他们教给我们的道理也同样珍贵。”
为贯彻“通识+红色”的思路,队员们进行了暑期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成长、志愿服务精神、红歌熏陶情怀、党史与少先队史宣讲六维教育课程,孩子们在队员的带领下用稚嫩童声唱响少先队歌,歌唱祖国等红歌,举起小手积极参与志愿精神讨论,明亮的眼神透露出对党史了解的渴望。这些便是队员们红色课堂的生动实践,为学生们带来他们平常接触较少的知识、带来红色党史的故事、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些课堂在队员的讲解下富有趣味,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安全意识,更为他们投身社会志愿、传承红色基因埋下了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种子,这是与增长科学文化知识同样重要的意义。
(图为队员为孩子们讲解少先队史课程。张德钰供图)

问题导向:研在石城,探究现状
在实践调研期间,为切实了解当地教育现状和需求,实践队员采访了支教地学校校长孙思。在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以石城镇中心小学为例,以小见大到整个崇阳县教育局管辖下的乡镇学校,都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教育资源不足的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相互勾连,形成恶性循坏。硬件设施不足、图书资料缺乏等是资源缺口大的体现,后两者又导致师资力量薄弱问题。
“留住老师难,留住好老师更难”,孙校长感慨道。为此他指出鼓励暑期支教志愿者的一个原因是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好的教育观念,通过这种短期的,可持续的城乡人才流动达成完善教育资源配置的重要目的。此外,孙校长还指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本着这样一个问题,今后才能积极调整教学工作的重心,培养出更多符合国家和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孙校长也指出“通识+红色”课堂契合了校方一直以来的办学导向,鼓励队员们今后可以与社区合作,整合社会力量推广这一思路。
(图为队员采访学校校长。张德钰供图)
在家访环节,队员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家庭情况,从家长的角度全面剖析当地教育现状。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家长们对学生教育颇为重视,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培养课外兴趣爱好,锻炼独立意识,重视劳动教育。“读书很重要,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她能上好大学,有好的人生”其实,这些不仅是石城小学学生家长们的心声,也几乎是所有家长们的心声。家长们表示未来也会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工作,守好义务教育阶段的“最后一公里”,在学校教学之余形成闭环,共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图为队员来到学生家里家访。王茂源供图)
乡村教育事业道阻且长。支教队员结合各年龄段学生特点积极调整课程内容,主动提供“通识+红色”教育思路,助力当地教育改革与创新,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流动与融合,了解当地文化教育事业与基层治理现状,积极宣传呼吁更多社会人士关注乡村教育振兴,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图为实践队合影。杨子萱供图)
通讯员 杨子萱 肖理阳
作者:杨子萱 肖理阳 来源:杨子萱 肖理阳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华中科大学子志愿支教:童心向“阳”,“通识+红色”课堂展风采
  • 云上景迈探新路:电商织网+推普润心,绘制乡村振兴的斑斓画卷
  • 寻古韵觅新风,话五育绘蓝图
  • 在这盛夏时节,我们“共话浙里耕五育,循迹百村锦绣程”实践团一行人踏上了前往金华市兰溪市的旅程,目的地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诸葛八卦村
  • 08-13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