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曾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乡村振兴的宏伟征程中,文化振兴无疑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2024年7月16日,江苏师范大学“和美乡行·青春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与非遗传承人刘振苏进行了一场意义深远的云端对话,共同探寻面塑艺术如何引领农民走向富裕之路。
(一)政策引导 因爱返乡“大学时,我主修厨师专业,毕业后便投身于天津的餐饮行业。在那里,我有幸结识了许多手工艺人,他们的技艺精湛,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家乡面塑的独特魅力。”刘振苏如是说。2020年,响应姚集镇三下乡工程的号召,他怀揣着对祖传面塑技艺的深厚情感,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全身心地投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中,决心为家乡的文化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让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二)多方创新 打造特色面塑作为拥有近2000年历史的传统艺术,面临着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刘振苏通过在材料、题材、产品风格和包装等多方面的创新,为面塑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优化面料配比,使面塑作品保存更长久;结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研发出多款深受欢迎的新款面塑;同时,他还推出了伴手礼这一新颖形式,并设计了精美的包装,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此外,在公司创办之初,他便考虑到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IP,增加企业辨识度。
(三)线上线下 扩大销路为推动面塑的传承与销售,刘振苏在家乡成立了“陈井面塑工作室”,并成功构建了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引流和线下实体销售,工作室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大家对面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不少村民也跟随工作室进行学习,每个人负责局部制作,提升了面塑可被大众掌握的可能性,也实现了村民收入的提升。
(四)政府支持 协同推动睢宁当地政府和文体局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们通过组织各类非遗节庆活动和非遗展览,为非遗手艺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同时,利用媒体资源进行广泛宣传,提升非遗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此外,政府还积极将面塑作为地方特色伴手礼进行推广,助力面塑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去年睢宁政府打算给本科学子每人准备一份礼品,我们便做了一个鲤鱼跃龙门的面塑展台”,刘振苏说这也算是他的第一桶金。
(五)沉心坚持 政策激励“每个人的发展方向不一样,我就想回到老家,回到家里做一点事情。”刘振苏认为每个人性格不一,对未来规划也不同,如果选择回到家乡,就沉下心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坚持,终能发光发亮。政府可以为有意愿返乡的青年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和激励措施,吸纳更多青年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行列中来。
刘振苏的故事是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选择回归故里,用他们的智慧和技艺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刘振苏这样的非遗传承人涌现出来,共同书写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新篇章。
图文:靖子晴 赵雨晨 陈松 涂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