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赋能乡村 筑梦未来 | 飞行技术学院“守望乡土 · 爱川兴蜀”乡村振兴实践团风采展示

发布时间:2024-07-27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汶川县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
 
2024年7月5日-7月9日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践行“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严谨科学的专业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敬业奉献的职业操守”的当代民航精神,学生三中队实践团不忘来时路,赓续2021暑期“印象仪陇”和2022年“眉南乡村行”乡村振兴实践经验,将组织建设“蜀地寻香色,雏鹰共青春”乡村振兴实践团,将第一次踏入阿坝州汶川县,以己之所能,立足新时代新发展背景,引导当代青年,理解当前的乡村发展的优劣情况,在未来踊跃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沉浸式、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背景情况

(一)实践基本信息

1.实践背景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龙门山地震带,是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地震给汶川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过多年的灾后重建和发展,汶川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等问题依然存在,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汶川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2.实践意义
增强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认知。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大学生参与汶川乡村振兴实践,有助于深入了解国家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背景、目标和实施路径,切身感受政策在乡村地区的落地成效和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对国家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为未来更好地宣传、贯彻和推动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注乡村发展,担当社会责任。汶川乡村地区在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后,其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需求,激发对乡村发展的关注和关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实践活动,大学生能够为汶川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文化传承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为乡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体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
传承抗震救灾精神,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汶川作为曾经的地震重灾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孕育出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大学生参与汶川乡村振兴实践,既是对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也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汶川乡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将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不畏困难、勇于担当,为汶川乡村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锻炼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乡村振兴实践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大学生需要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和方法。通过与当地政府、企业、农民等各方的沟通与合作,大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实践能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够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意志品质。汶川乡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艰苦,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和挑战。这种艰苦的环境能够锻炼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使大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汶川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大学生通过参与乡村振兴实践,能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传统、民俗风情和特色产业,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3.实践目标
本次实践总目标旨在深入了解汶川县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在汶川县的实施路径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为汶川县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大学生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目标为深入调研乡村产业发展,了解汶川县乡村产业的类型、规模、经营模式和经济效益;探索适合汶川县乡村的产业发展模式和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促进产业兴旺的建议;挖掘汶川县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 提出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和建议,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增强乡村文化自信;调研汶川县乡村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和流动情况;了解乡村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政策的实施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考察汶川县乡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社等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分析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如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能力不足等;提出乡村组织建设与治理的优化建议,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二)实践地点介绍

1.实践地点基本情况
汶川县位于岷江上游,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因汶水(现岷江)得名,幅员面积4084平方公里。是藏、羌、回、汉等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地带。汶川是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是全国最大的羌民族集中聚居区之一,县南部明、清时期曾为藏区瓦寺宣慰司(嘉绒十八土司之一)辖地。汶川是高原山区和资源富区,有“川西锁钥”之称,都汶高速、汶马高速、国道213、317、350线纵贯全境,是四川经济西进和畅游九寨、黄龙、四姑娘山及大草原风光的快速通道,现已逐步发展为川甘青物流集散中心。有“汶川三宝”(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等生态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四川草坡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汶川是地震重灾区和贫困地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汶川遭受巨大损失。
在经济发展上,汶川注重农业产业的发展。可能有一定规模的耕地,种植着各类农作物,或者发展了特色农业产业,如水果种植、养殖等。同时,也可能在积极探索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试图将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相结合,以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不断得到改善。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为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文化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着独特的地方文化和传统习俗,例如羌族文化等。生态环境方面,当地政府和居民较为重视生态保护。可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环境治理,如推行垃圾分类、治理污水等,努力实现乡村的生态宜居。社会发展方面,村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健全,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
2.实践地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汶川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姿态。
在经济发展方面,汶川县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例如,成功争取到2024年第一批中央预算内重点专项投资计划1.98亿元,用于汶川县城供水(一期)、市政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乡村重点基础设施、学校教学综合楼、水利等7个建设项目,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市政补短、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进一步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供给服务能力,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扩大灌溉面积,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布局等。
同时,汶川县也注重产业结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6月11日,县人社局联合在成都市惠飞无人机应用技术培训中心开展了2024年浙江省对口支援无人机操作技能培训班,旨在促进产业结构新升级,拓宽百姓就业渠道。
招商引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6月13日,汶川县召开了2024年招商引资促进大会,动员全县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以招商引资大突破助推发展动能大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社会发展方面,汶川县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不断努力和提升。例如,汶川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成功创建了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等。

(三)活动前准备

本次实践团队由中队领导级中队学生骨干组成
 
 
 
 
 
实践团队成员信息
 
名称 姓名 职务 性别 年级 手机号码 专业

 

 

 
李  泳 书记   18281016096  
饶  鑫 辅导员   15892480117  
孙铭阳 辅导员   15283884401  
陈子岳 学生 2023级 13910956559 飞行技术专业
崔博童 学生 2023级 18210993622 飞行技术专业
周博文 学生 2023级 13600452104 飞行技术专业
徐天浩 学生 2023级 19953102167 飞行技术专业
张清翔 学生 2023级 13609969180 飞行技术专业
陈凯诺 学生 2023级 13688452336 飞行技术专业
韩云飞 学生 2023级 17313173686 飞行技术专业
邓知达 学生 2023级 18783817710 飞行技术专业
 
 
 
1.团队成员分工
李  泳:责联系当地政府,文字工作及出镜拍摄。
饶  鑫:负责联系当地政府,推文美编及出镜拍摄。
孙铭阳:负责联系当地政府及出镜拍摄。
陈子岳:负责行程安排及出镜拍摄。
崔博童:负责新闻投稿及出镜拍摄。
周博文:负责拍摄照片,照片整理及出镜拍摄。
徐天浩:负责推文,新闻稿等相关文字工作及出镜拍摄。
张清翔:负责拍摄视频及相关剪辑工作。
陈凯诺:负责经费管理,相关文字工作及出镜拍摄。
韩云飞:负责行程安排及出镜拍摄。
邓知达:负责推文,新闻稿等相关文字工作及出镜拍摄。
2.前期调研
产业发展农业产业:调研当地的农作物种植、养殖产业的规模、品种、销售渠道等情况,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特色产业:考察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情况,分析其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融合:了解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如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与农业的结合等。
(2)生态宜居
生态环境:观察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的保护和修复情况,评估生态环境质量。
人居环境:调研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水电、通信、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了解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
(3)乡风文明
文化传承: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发展情况,考察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设施的建设。
文明新风:观察村民的道德素质、法治意识、移风易俗等方面的情况,评估乡村文明程度。
(4)治理有效
组织建设:了解当地的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评估其组织能力和服务水平。
民主管理:调研村庄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矛盾纠纷化解等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情况,了解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5)生活富裕
收入水平:调查村民的收入来源、收入水平和增长情况,分析影响村民收入的因素。
社会保障:了解当地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覆盖情况,评估村民的生活保障水平。
  1. 前期策划
(1)实践时间与地点
时间:7月5日-7月9日
地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漩口镇、水磨镇、威州镇,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2)资料收集与分析
收集汶川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基础资料。
研究国家和地方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法规。
分析其他地区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和经验教训。
(3)调研内容与方法
产业发展:
调研当地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潜力。
与当地企业和农民合作社进行交流,了解其经营模式和面临的问题。
生态环境:
考察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情况以及环境污染问题。
了解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状况。
乡村文化:
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历史遗迹等文化资源。
调研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承的现状。
人才与教育:
了解当地人才的流失与引进情况。
考察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和需求。
调研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座谈会等多种形式。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4)行程安排
第一天
抵达汶川,与当地政府部门对接,了解总体情况。
开展相关调研工作。
第二天 - 第四天
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拍摄相关宣传视频。
晚上进行推文及相关文字工作。
第五天
为当地学生讲解民航知识。
拍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课
(5)预期成果
形成一份详细的汶川乡村振兴实践报告,包括现状分析、问题诊断和对策建议。
制作一部反映汶川乡村振兴实践过程和成果的纪录片或宣传视频。
建立与当地长期合作的机制,为后续的实践和帮扶工作奠定基础。
(6)预算安排
交通费用:2000元
住宿费用:2400元
餐饮费用:3500元
调研材料和设备费用:600元
其他费用(如保险等):500元
(7)风险与应对措施
可能面临的风险
①自然灾害,如暴雨、泥石流等。
②当地居民不配合调研工作。
③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生病或受伤。
应对措施
①提前关注天气预报,做好应急预案。
②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宣传实践的目的和意义。
③为团队成员购买保险,携带常用药品,确保成员的健康和安全。
 

一)行程完成情况

1.7月5日上午,活动全体人员完成汶川县生猪现代农业园区走访交流。下午,实践团来到漩口镇赵公村进行学习交流,到漩口镇吊瓜基地了解吊瓜新产业。
2.7月6日上午,活动全体人员来到水磨镇走访,到马家营村了解当地猕猴桃产业。下午,实践团去到马家营村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了解中药材带来的经济发展。
3.7月7日上午,实践团来到汶川县三江镇,了解当地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情况。下午,实践团走访桐庐别院项目地,走进三江镇游客中心及藏羌特色康养中心。
4、7月8日上午,实践团走进古羌王遗都,来到萝卜寨村村民果园开展直播带货。下午,实践团来到当地村里种植的果园。
5、7月9日上午,实践团与漩口镇政府举行“雏鹰计划”启动仪式暨四川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下午,实践团赴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进行经验学习。
 

(二)针对实践目标完成情况

1、实践目标概述

本次汶川乡村振兴实践活动旨在深入了解汶川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探索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并通过实际行动为当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具体目标包括:
  1. 深入调研汶川乡村的产业结构,为优化产业布局提供建议。
  2. 了解当地生态环境状况,了解产业如何将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3. 关注乡村教育与文化传承,助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文化活力。
  4. 加强与当地村民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村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参与度。
2、目标完成情况评估
(1)产业调研与优化建议
完成了对汶川多个乡村的产业现状调研,涵盖了农业、旅游业等主要产业领域。
走访了13个乡镇社区、产业,与多位农户和企业家进行了深入交流,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
分析了当地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如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提出了针对性的产业优化建议,并得到了部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积极回应。
建议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推动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打造具有汶川特色的旅游品牌。
授牌四川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实践基地
(2)生态环境保护
走访当地产业基地,了解到了当地企业由高污染行业转型成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及成果。
发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面临的威胁,如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等。
协助当地政府制定了生态保护规划和措施。
(3)教育与文化传承
深入当地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并开展了支教活动。
为学生授课讲解民航相关知识,并进行了趣味问答活动。
捐赠了一批教学物资和图书,改善了学校的教学条件。
与漩口镇签订“雏鹰计划”。
挖掘和整理了汶川乡村的特色文化,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支持。
采访了当地的文化传承人,记录了珍贵的文化资料。
(4)村民交流与参与
深入当地社区与当地村民进行交流,宣传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
收集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三)乡村振兴实践建议

1.加强乡村教育支持
在此次实践中,实践团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重要性。建议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不仅是在资金上,更是在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上给予支持。具体包括:
  1. 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用于改善乡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设备。
  2. 组织城市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支教:进行教学交流,提升当地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活动,帮助乡村教师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3. 引入在线教育平台:让乡村学生也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例如,利用线上互联网平台,开设直播、录播课程,打破地域限制,让乡村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2.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亟需现代化的改造和升级。具体建议如下:
  1. 推广智能农业技术:如无人机植保、智能灌溉等,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减少人力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2. 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及新媒体,将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3.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吸引游客体验农耕文化,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例如,开发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等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农事活动,体验田园生活。
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汶川县的生态环境优美,因势利导之下可为乡村振兴提供巨大动力。具体建议如下:
  1. 持续推进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通过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保护好这片绿水青山。
  2.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共同维护好这片绿水青山。例如,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制作环保宣传手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3.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确保排放达标,保护乡村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防止工业污染对乡村环境造成破坏。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具体建议如下:
  1. 继续加大投入:完善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例如,修建硬化道路、安装路灯、建设集中供水工程等。
  2. 注重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建立健全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定期检查和维修,延长使用寿命。
  3. 增设公共厕所、垃圾处理设施:提升乡村环境卫生水平。例如,在人口密集地区建设公共厕所,设置垃圾分类回收站,改善乡村卫生状况。
5.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汶川县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是汶川县的亮眼名片。具体建议如下:
  1. 加强对当地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传承工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例如,组织专家学者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编纂相关书籍和资料,传承和弘扬当地的文化精髓。
  2. 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如羌族文化节、藏族新年等,吸引外来游客,推动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魅力,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 鼓励文化创新:结合现代元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例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纪念品,设计独特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三、实践活动总结

本次“守望乡土,爱川兴蜀”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于7月5日至7月9日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圆满举行。通过实地考察、深入调研和广泛交流,实践团对汶川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在为期五天的实践活动中,实践团走访了多个村庄和本土企业,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茁壮成长。我们看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和令人振奋的成果,如新兴的产业、宽敞的道路、丰收的作物以及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体现在精神层面,村民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同时,实践团也发现了一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乡村教育仍然相对落后,优质的教育资源匮乏;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推进,进一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
针对以上问题,实践团提出了加强乡村教育支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五项建议。我们相信,只要各方共同努力,汇聚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实现汶川县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关注和支持汶川县的乡村振兴事业,将充分调动自身优势,结合专业特色,研究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要,聚焦中心任务,更好地服务民生福祉,助力乡村脱贫致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附 录 :
 
数据资料:
1、汶川县漩口镇生猪现代农业园区
目前生猪产业已成为汶川县漩口镇农牧业的主导力量,基地打造的“川猪”品牌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园区核心区现有规模养殖场19家,其中规模化养殖达4.0931万头,3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州级龙头企业,22家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17 个农民合作社均建设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生猪养殖设施设备、饲喂系统设施化率达 100%,园区生猪养殖产生的粪便、污水经过配套干湿分离、粪污消纳管网、化尸池、污水处理系统等设施处理后形成生态肥料供应村民和养殖场周边林地,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园区内企业、规模养殖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起了稳定生猪代养关系。带动园区养殖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生猪养殖,通过从事代养育成猪养殖工作获取委托饲养报酬增收。带动全县93家生猪规模化养殖场、126家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生猪养殖实现增收,解决园区外部分农户的就业,稳定实现增收致富。
  1. 赵公村
在7年前,赵公村是一个多家砖厂、钢厂、炼胶厂林立的工业村。在2017年,赵公村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依法关闭拆除5家砖厂、2家地条钢厂以及1家炼胶厂。同时投入资金50余万元开展农村“六乱”整治工程,开展多项措施来打造美丽乡村,使乡村环境焕然一新。在经历改造之后,赵公村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也逐渐体现出来,引得数家民宿纷纷入驻。同时赵公村还同步开展引入茶园和种植园的项目,旨在让旅客享受假日时光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一把采摘的快乐。现在赵家村以“云里雾里樱花里”民宿为代表,形成了10座民宿的民宿发展圈;半山腰的茶园,吸引旅客纷纷驻足体验;以魔芋种植加工成的中药材,带动周边村民最高提高年收入近十万元。多措并举的实施使得赵公村获得了“生态氧吧”“洗肺天堂”“成渝后花园”等多种美誉,并先后获评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生态宜居名村以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赵公村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养圣地。在此基础上,实践团提出结合线上新媒体进行景点传播和口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时代数字经济动力。
  1. 漩口镇吊瓜基地
吊瓜主要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可实现当年种、当年产,一次投入、多年受益。因汶川县南部片区丘陵多,气候与长兴相似,在长兴县的帮扶下,汶川县通过组织融合、生产经营融合、利益联结融合方式,牵头成立吊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占地40亩的种植基地。经过浙江省长兴县的技术指导和当地村民几个月的精心培育,村里试种的吊瓜取得了成功,结出累累硕果。长兴县的对口帮扶,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理念,通过村集体经济的带动引导作用,依托产业发展,杜绝“输血”,重在“造血”,与低收入农户形成“领着干、跟着学、帮着销、共致富、奔小康”互帮互助的生动局面。同时,政府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为企业进行补助。在个人方面,政府减少了农民一次性投入的费用,降低了农民的经营成本,对农户种植生产的吊瓜籽进行保价包收,农户收益稳定,起到很好的产业脱贫实效。
  1. 水磨镇
地震前水磨镇曾以重污染的工业为经济支柱,重建后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千年古镇将传统的工业园区变为旅游景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文化重镇农业强镇重新屹立在寿溪河畔,并于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震后,全镇齐心协力利用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依托旅游业以实现水磨·古镇的东山再起。依靠高校注入的新动力新血液,实现“千年水磨镇,满街文化人”的文旅街区。紧紧围绕水磨古镇自然环境和人文风情的巨大优势,以民宿旅游为主体,打造人文观光风景区。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造了以藏纸、祥巴版画、藏羌剪纸与织绣等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汇集当地农业特色农业作物,打造水磨特色“文创+农创”线下销售体系和电商销售矩阵,使得水磨镇走出四川,面向世界。
  1. 水磨镇马家营村猕猴桃基地
该座基地建成至今已有十年时间,从最开始的翠香,到后来嫁接培育出的改良绿心猕猴桃,历经十年,这座果园已经成功俘获了全国各地消费者的芳心。一批猕猴桃种植技术带头人通过带领专业团队,长期为村里引进的猕猴桃公司,管理1000多亩猕猴桃。通过对产品的研究,基地在肥料上深挖,无药生态管理+高品质肥料套餐,让这家果园的猕猴桃个头大、味道甜、果肉香。通过无人机的方式,让整片基地实现了防病防虫全覆盖,大大减少了工作量。针对农产品运输道路不畅通等问题,镇、村两级充分发挥属地主体责任,担当作为,积极回应民生关切,2021年,争取民族地区开发资金240万元,实施猕猴桃产业路建设项目,新建长12000米、宽4.5米的产业道路,为猕猴桃种植、施肥、采果、运输等提供便利。猕猴桃产业路建成后,每年至少为全村减省人工背运费40万元,人均增收近1500元。
  1. 水磨镇马家营村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该基地于2020年建设完成,现已达到2000亩的规模。主要品种为黄连、重楼、白及、川芎、天麻、黄柏、厚朴、杜仲,品质优异,产量丰富。基地以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九寨天然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产业联合体,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全县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模式:实行“五统一分”,即统一规划部署、统一提供种苗、统一培训指导、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销对接;分社管护收益;预计年产值可达1500万元。在特色农产业的助推下,202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1301.62万元,同比增长0.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收入达21494元。
7、三江镇乐活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基地
乐活村是三江镇的脱贫村,2022年,在汶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村争取到了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建起了乐活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基地,该项目总投资620万元,其中上级下达专项资金380万元、村集体通过银行贷款240万元。经村两委商议决定,除去养殖成本后,按照每头牛实现2800元利润的保底价格,委托专业公司代养,第一年,村集体就获得了56万元收益。作为村集体防返贫动态监测项目,收益资金除了为全镇已脱贫人口进行分红外,剩余资金主要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扩大集体养殖规模。
乐活村按照“制定一个好规划、找准一个好路子、壮大一批集体经济、致富一村老百姓”的发展思路,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火车头”。现在,肉牛特色养殖业已成为地方发展的力量源泉,实现乡村振兴的有力保障。
8、桐庐别院
桐庐别院是一个集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为一体的创新型乡村旅游民宿,实践团来到这里,了解建设情况,建设目标。据悉,桐庐别院将在下半年投入使用,届时将壮大农旅支柱产业,带动全村中下游服务业提档升级,不断增加村集体经济产业收入,让乐活村成为游客来汶川县游玩的青睐之地。
桐庐别院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村民自筹1000万元,全村村民通过投资、投工、材料入股的方式参与桐庐别院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以享受分红。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0万元,该项目建筑主体与附属配套设施总占地3600m²,建设主体有2幢各5层,建筑面积3814.36m²,共计80套,附属配套设施有停车场及庭院绿化等,预计年收入可达120万元。
9、三江镇的游客中心
辫子英雄纪念馆,坟墓中没有遗骸尸骨,只有发辫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向人们讲述着藏羌儿女为抵抗外来侵略者,出生入死,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这些发辫来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赴宁波抗英的2000多名阿坝州藏羌远征军,他们在保卫宁波的抗英战争中殉国,遗骸埋葬在浙江慈溪县“鸦片战争阵亡将士之墓”中,辫子被剪下送回了故乡,修建“辫子坟”。
三江在两地日益紧密的互助援建中,获取了发展振兴的强大助力。2008年的三江乡,在2013年就已升级为三江镇。在新时代的宏大布局下,在阿坝州与浙江省,宁波市与汶川县两地开展的广泛共建互助中,三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步伐稳健而有力。
遗址旁边还建成了藏羌特色的康养中心,有着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清幽雅致的生态环境。
现在,三江镇紧紧围绕“慢生活度假小镇”发展定位,以建设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为目标,抓住生态康养慢生活度假区建设机遇,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业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打造文创产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推动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发展。逐步实现康养旅游由“粗放型”向“精准化”的转变,高质量建成慢生活的生动典范。
  1. 萝卜寨村的古羌王遗都
萝卜寨村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境内,海拔2000多米,地势平缓、宽阔,貌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这里是岷江大峡谷高半山最大的平地,也是鸟瞰岷江大峡谷风光最佳地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黄泥羌寨。
全村共有农户258户,在经济发展上采取“旅游+种植”的手段,以新媒体为主要阵地进行线上宣传,其中最为知名的当属抖音网红“阿坝小王子”。据统计,萝卜寨村在5、6月处于旅游旺季,来访游客络绎不绝,一年下来能为村民增收近4万元。古羌王遗都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羌族文化旅游区,随着旅游业开发及现代农业发展,萝卜寨村形成了集羌族文化生态观光体验、休闲农业与文化教育为一体的旅游景区。
  1. 萝卜寨村集中种植桃林
汶川境内的气候既可以满足桃子对水分的要求,海拔2000米的萝卜寨村光照充足,土壤排水性好,且十分有利于糖分的累积和果实的着色。汶川桃子果实肾形,果大,缝合线明显,果皮深红,有光泽,果肉白色、肥厚质脆、味甜、离核,内含物丰富。
萝卜寨村现桃树林200余亩,村民们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对现有土地、林业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将依托古羌王遗都景区区位优势,打造四季采摘园,发展乡村游、农家游,增加农户收入和村集体经济。
  1. 战旗村
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历任党支书和牵头人的带领下,战旗村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当地特色农产品如郫县豆瓣酱、唐昌布鞋等和观光农业。2018年习总书记到访战旗村,评价战旗村“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战旗村通过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不断响应、积极争取土地政策,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通过集中和重整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战旗村的土地流转价格从最初年平均每亩300元逐步发展到2011年达到1500元一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战旗村认真落实中央会议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县率先办起了集体企业。首先办起了砖厂,再以滚雪球的办法先后办起了12个集体企业,集体经济得到了良好发展。
 
 
 
 
 
 
 
 
图片资料:
 
实践团在汶川县漩口镇生猪现代农业园区
 
 
 
 
 
 
实践团在赵公村
 
 
 
 
 
 
 
 
 
实践团在漩口镇吊瓜基地
实践团在水磨镇
 
 
 
 
实践团在水磨镇马家营村猕猴桃种植基地
 
 
 
 
实践团在水磨镇马家营村道地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实践团在乐活村集体经济肉牛养殖基地
 
 
实践团在桐庐别院
 
 
 
实践团在三江镇藏羌特色康养中心
 
实践团在辫子英雄纪念馆
 
 
 
 
实践团在萝卜寨村古羌王遗都
 
 
 
实践团在萝卜寨村村民果园直播带货
 
 
 
直播画面
 
实践团进行的授牌仪式
 
“雏鹰计划”启动仪式
 
 
 
实践团在战旗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月2日。
  2.《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8年9月26日。
  3.《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2020年7月30日。
  4.《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2018年1月30日。
  5.《生态环境部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生态环境部,2021年4月15日。
  6.《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农村公路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交通运输部,2020年8月14日。
  7.《文化和旅游部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11月30日。
  8.《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中国乡村发展报告(202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20年12月。
  9.《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教育研究杂志,2021年第2期。
  10.《智能农业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展望》,农业工程学报,2020年第6期。
 
作者:徐天浩、陈凯诺 来源: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飞行技术学院学生一大队三中队
  • “青春筑梦,科文同行”回访母校实践活动
  • 赋能乡村 筑梦未来 | 飞行技术学院“守望乡土 · 爱川兴蜀”乡村振兴实践团风采展示
  • 河南工大学子三下乡:从严治党是根本,反腐倡廉在行动
  • 广交职院“助人为乐”资助政策宣传队携手清城区石角镇:助学筑梦,资助育人
  • 祁巷之旅:探寻中国美丽乡村背后的秘密
  • 传递夏日清凉,共创文明城市
  • “悟匠心,智守艺”浙财信智学子赴东阳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