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故地重游,观察发展”滁州学院赴蚌埠市孙家圩子发展观察实践小分队来到蚌埠市孙家圩子观察孙家圩子近些年来的发展成就(后面一律称为小分队)。小分队的第一站是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
旧址区主要由
邓小平旧居、
陈毅旧居、
张震旧居、大食堂及会议室组成。由于旧址原有建筑均为泥墙草顶建筑,长期受风雨浸蚀,且年代久远,旧址建筑损毁较严重。
修复渡江战役总前委孙家圩子旧址纪念馆2004年立项建设,总投资700多万元。纪念馆在尊重历史、保持原先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按照“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进行复原、修建,占地20.4亩,房屋建筑面积123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约1100平方米,纪念馆于2008年12月26日初步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2013年接待观众9.8万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是蚌埠市红色旅游示范基地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1949年3月22日,邓小平、陈毅、
谭震林等率渡江战役总前委、华东局、华东军区前方机关和三野司令部由
徐州进驻到孙家圩子村。在这里,邓小平亲自组织拟定了渡江战役的纲领性文件《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孙家圩子一度成为渡江战役的军事指挥中心和华东地区的政治决策中枢而名垂青史,成为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环。
如今,孙家圩子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早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市民游客前来瞻仰、回顾与追寻。

小队的第二站是孙家圩村史文化馆
村史文化馆”落成适逢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孙家圩子村党支部把“三馆”变成课堂,组织党员群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展厅里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展板就是最好的教材,一件件承载乡风乡情的展品就是最好的教具,结合村里革命故事和发展历程展开宣讲,对于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村民来说最能说明问题、最能入脑入心。
村民之间发生矛盾纠纷,互不相让之时,老支书总喜欢把双方带进“村史文化馆”调解。如今,孙家圩子的村市文化馆已成为理论宣讲、政策解读、邻里和睦的新课堂。
据了解,孙家圩子村曾经存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陋习,不仅不利于邻里和谐相处,而且对村民的家庭也是不小的负担
采访得知,孙家圩子的年前人多外出务工,而光是人情往来就占了很大的开销,一年赚不了多少钱,都花在了攀比上
近年来,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主要得益于孙家圩子村在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专项治理活动的开展,虽然任有部分村民思想上尚未彻底转变,但是这种大操大办,互相攀比的风气已经基本消失。
随后小分队就围绕着孙家圩子人民的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观察
变化最大的就是出行方面,据了解,孙家圩子村之前的路都是小而窄的乡间小道,仅有一条主路比较好走。孙家圩子较为偏远,出行十分不便,而现在孙家圩子村铺上了“彩虹路”,通了公交车,极大的便利了村民们的日常出行
村民们出行也变得多样化,之前出行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就步行,而现在不仅有公交车,还有汽车、电瓶车等交通工具可供选择。
在饮食方面,孙家圩子的变化也非常大,孙家圩子曾经饮食十分单一,零食更是很少,而现在不仅有村民自家的有机作物,家养的禽类,还有各种口味丰富的零食。
近年来,孙家圩子还通了燃气,相比于过去的煤气,燃气更加经济实惠,天然气与人工煤气相比,同比热值价格相当,并且天然气清洁干净,能延长灶具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用户减少维修费用的支出,燃气在运送过程中也更加安全、便利;相比于土灶,燃气在做饭过程中也更加环保。不仅如此,天然气还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激活了当地的市场。更重要的是,天然气的低碳环保属性符合当前社会绿色发展的大势所趋,推动孙家圩子村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孙家圩子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提高村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孙家圩子村的面貌也焕然一新,不仅房子变得宽敞亮堂,各家的外墙也画上了红色宣传画。

在本次对孙家圩子村的发展观察实践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的发展变化与创新活力。我们坚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积极的变化和创新将继续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