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
龚滩古镇坐落于乌江之畔,源于蜀汉,置建于唐,因滩而起,因盐而兴,是巴蜀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孕育和传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龚滩古镇积淀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包括但不限于酉阳民歌、酉阳古歌、面具阳戏、土家摆手舞、上刀山、踩铁铧等,它们不仅是土家苗汉等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代、技艺失传等困境。对龚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其内在价值,探索有效的传承和保护路径,为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调查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搜集和整理有关龚滩古镇非遗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期刊文章、政府报告等,进行深入分析和整理。
2.实地考察法 :前往龚滩古镇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当地居民等,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考察,了解传承现状,获取第一手资料。
3. 访谈法:对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等关键人物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对非遗现状、非遗保护与传承等问题看法和建议。
4.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并向当地居民、游客等发放,了解他们对龚滩古镇非遗的认知和态度。
三、调查现状
1.非遗项目种类丰富
龚滩古镇拥有众多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涵盖了民俗、舞蹈、音乐、戏剧、曲艺、技艺等多个领域,如哭嫁、打绕棺,苗族鼓舞、土家摆手舞,龚滩民歌、木叶情歌,面具阳戏、西兰卡普传统制作技艺、柚子龟传统制作技艺等。这些非遗项目和习俗承载着龚滩古镇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此外,古镇内建立了多个非遗传承所,如西兰卡普、酉阳民歌、耍锣鼓和面具阳戏等非遗传承所,用于传承和展示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2.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
目前,龚滩古镇的非遗传承人大多已到知名之年,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参与度不高),导致部分非遗项目传承人断层而,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例如(现场未知晓相关,后为查阅的资料)(据统计,龚滩古镇6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占比超过70%。掌握竹编技艺的工匠平均年龄达到65岁,且仅有不到10%的工匠年龄在40岁以下。部分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险,如油纸伞制作、土家雕刻等)
3.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
古镇内建设了非遗展示展销区、非遗美食街等基础设施,为非遗文化的展示和销售提供了平台。古镇还搭建了网上销售平台,实现了非遗文创产品的线上销售,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文化的市场生存空间。
4.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龚滩古镇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利用的新路子,通过“非遗+演艺”、“非遗+文创”、“非遗+民宿”等模式,实现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古镇内常态化展演国家级和市级非遗项目,举办各类非遗文化活动,如“千年非遗闹龚滩•民俗文化过大年”系列活动、“龚滩古镇杯”酉阳耍锣鼓大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四、调查发现的问题
1.保护与利用矛盾
部分居民和游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例如,在古镇内乱涂乱画、随意丢弃垃圾等。此外,为了吸引游客和增加收入,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过度商业化。这可能导致传统文化的精髓被稀释,甚至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2.技艺传承难度大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技艺复杂,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年轻人难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些技艺,还造成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可能逐渐减弱,这可能导致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参与度降低。由于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龚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风险。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逐渐消失。
3.基础设施与展示平台不足
龚滩古镇的部分基础设施可能相对落后,无法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的需求。例如,非遗传承所、展示馆等设施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更多的投入。虽然古镇已经搭建了一些非遗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但整体而言仍显不足。特别是在线上展示和销售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4.建筑老化与景观破坏
龚滩古镇老街上的建筑多有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木结构较多,且多有翻修,但总体上建筑老化问题较为突出。这可能对古镇的整体风貌和文化遗产的保存造成一定影响。古镇千年的发展形成的独特景观日益受到新建建筑的破坏。新建筑的风貌、体量等与古镇原有建筑不协调,破坏了古镇的整体景观和文化氛围。
五、案例分析
1.、龚滩民歌的复兴
近年来,龚滩古镇通过举办民歌比赛、录制民歌专辑、在学校开设民歌课程等方式,成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关注和学习龚滩民歌。目前,已有超过500名年轻人加入了民歌传承队伍,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有效传承。例如,2021年举办的“龚滩民歌大赛”吸引了超过1000名参赛者,极大地促进了民歌的传播和普及。
2、竹编技艺的衰退
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承和市场开发,龚滩古镇的竹编技艺曾一度面临失传的风险。近年来,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市场营销手段,竹编产品逐渐打开了市场,年销售额逐年增长,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这一行业。例如,经过重新设计和包装的竹编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的销量逐年上升,2022年的销售额达到了150万元。
六、解决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法:
1、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基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加大非遗资金投入。政府也应设立非遗专项资金用于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投入力度。例如,龚滩古镇可以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非遗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同时,也需要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
2、加强宣传推广
宣传是提高非遗项目知名度、营造传承氛围的重要手段。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加强宣传推广,可以提高龚滩古镇非遗项目的知名度,为龚滩古镇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支持。也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对龚滩古镇非遗项目的宣传力度。例如,举办非遗主题活动、制作非遗宣传册、开设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
3、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
传承人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关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明确提出要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通过建立健全的传承机制,包括传承人的认定、培养、激励等方面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确保非遗项目后继有人。可以通过开展非遗传承人培训讲座,定期举办培训班和技艺大赛等形式,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特别是年轻传承人,更要加强对他们的扶持和引导,鼓励他们开展传习活动,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以便培养更多的非遗接班人。
4、推动产业化发展
在保护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非遗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例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旅游线路和产品,打造“龚滩非遗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提升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产品和文化服务,提升非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5、推动创新性发展
创新是推动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关键,创新非遗产品,也可以助推非遗项目产业化发展。推动非遗文化创新性发展需要结合市场需求,对非遗项目进行目的性创新,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非遗产品。例如,将土家织锦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中,提高其市场价值。
七、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龚滩古镇非遗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我们应关注传承人断层、资金投入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采取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推广、创新非遗产品等解决方法,推动龚滩古镇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传承人年龄断层、资金投入不足、传承机制不健全和产业化发展滞后是制约龚滩古镇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主要因素。
3、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推广、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加强青少年非遗传承意识和推动产业化发展、创新性发展等多方面的努力。
综上所述,龚滩古镇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续传承和发扬光大。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相信在政府、传承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龚滩古镇的非遗文化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筑梦青春,“酉”你“酉”我三下乡实践团 来源:筑梦青春,“酉”你“酉”我三下乡实践团
- 龚滩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报告
- 龚滩古镇坐落于乌江之畔,源于蜀汉,置建于唐,因滩而起,因盐而兴,是巴蜀地区的重要历史文化名镇。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非
- 07-14
- 科学道路科学梦,创新沃土育新苗
- 为推动《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公办厅有关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落地生效,给学生带去科学知识、传播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
- 07-14
- 五百五十公里相聚:双馆科教启智润心
-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理念,落实“双减”政策,积极推动《重庆市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地
- 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