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8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翰墨薪传,与理同行”乡村振兴促进团赴安徽省黄山市潭渡村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注重服务于乡村振新促进乡村发展,主要围绕着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碰撞,打造独特的乡村发展战略。团队成员在当地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调研,组织青年课堂,设计文创产品和特色IP形象等活动,以自身投入乡村大地,以创意赋能乡村振兴。
潭渡村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所辖村落之一,位于古徽州城西七里之遥的丰乐河畔。村中现存古民居约35余幢,历史环境要素丰富,有古树、古桥、古街巷、古牌坊、古水口等,潭渡村丰富的历史环境要素记载了潭渡村悠久的历史。这里孕育了一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等一批文化名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科教结合示范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团队成员在实践前期与潭渡村当地领导进行多次沟通交流,了解当地村落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抓住产业基础设施与IP赋能相结合的解决途径,展开黄宾虹IP品牌和文旅宣传多条主线共同进行,深入挖掘宾虹文化的历史底蕴和当代影响力以及其艺术精神对促进乡村振兴的现代发展需求。
实地调研下揭秘墨神故里的历史深度 实践团队于7月8日抵达安徽省潭渡村进行调研。潭渡村历史历史环境要素丰富,有古树、古桥、古街巷、古牌坊、古水口等,其丰富的历史环境要素记载了潭渡村悠久的历史。作为宾虹文化的故里,宾虹精神成为了当地艺术烘托和产业发展的文化底蕴,为促进潭渡村的发展铺就乡村振兴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和当地村名了解村庄文化历史和发展愿景调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高阳 供图
实践团队到村后受邀和第一书记进行会谈。会中,书记细致讲述了潭渡村的发展情况,“以旧修旧”结合徽州古建筑的风格以及黄宾虹先生故居原址的建造特色,展望将宾虹文化与产业赋能相交融,打造“宾虹故里,国画潭渡”的和美乡村。次日,团队成员参观了宾虹故居,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近距离欣赏了黄宾虹先生的画作。一笔一画之间,黄老独特的手法淋漓尽致,实为大作。在黄宾虹先生的艺术世界里,“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这两句简洁而深邃的话语,道出了其“五笔七墨”技法的非凡境界。作为国画领域的巨匠,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和画风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也展现了独树一帜的艺术表达方式。宾虹文化不只是古代文人雅士审美追求的体现,它更是连接当代艺术与日常生活的桥梁,绽放出新的魅力。
随后,团队被邀请到书法体验室真切感受黄宾虹先生创作的技艺,黄老强调艺术的“内美”,即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主张“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团队成员真切实感,了解颇多,纸笔间的一起一落,提腕收势,无不展露出书法创作的独特魅力。
青年课堂中的思维碰发与传承精神此外,实践团队还与潭渡村书记共同组织了一场青年课堂,“愿以小小萤火,照亮颗颗童心”也是队员们的初心,希望将宾虹精神和专业知识普及给小朋友们,以自身行动助力于文化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宣传宾虹文化。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高阳 供图
团队成员经过前期准备,反复调整,多次试课,以青少年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形象地介绍了宾虹精神的丰富内涵。课堂上,通过画作的欣赏,有趣的互动和同学们自己动手创作,宾虹文化的传播已深入人心。“我学会了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注重内在美的表达”,同学们在听完团队介绍之后写下的收获。此外,团队依托自身专业知识,向同学们科普了安全防范在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做法,“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同学们了解到宾虹精神,同时也能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未来可以将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团队成员在总结日志中说到。
艺术赋能里的品牌诞生和创新发展 团队成员经过深入的会议调研和实地考察,对所有资料进行整理、讨论,致力于将艺术的力量注入创新之中,精心打造独特的IP形象,使其以更加活泼,多元的方式走入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
在设计过程中,选取黄宾虹为原型,充分结合了黄宾虹作为山水画家的身份特点,采用卡通化的手法进行形象塑造,并巧妙地融入徽派建筑元素,始终确保艺术风格的统一性。这一文化艺术形象的创建,旨在推动当地国画产业与加工业的发展,将艺术精神赋能于产品和村落,打造文化旅游村和一系列文创产品研制,加速推广大众对宾虹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途径,助力文化产业特色乡镇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宜居、共富”的愿景。
图为团队成员和当地第一书记介绍设计IP形象理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高阳 供图
宾虹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代文化交流与创新的源泉,呈现的是文化振兴图景。通过此次调研活动,团队表示希望能够激发公众对宾虹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推动宾虹艺术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扩大宾虹精神的传播影响力,宣传宾虹文化对于促进乡村振兴与经济发展的时代重任,为文化多样性和艺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