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非遗筑梦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彭刚、杨凯的带领下,走进九江市城门街区,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传承与保护活动,追寻非遗文化的足迹,感受文化的余温,学习并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乡贤传薪火,文化续根脉7月7日上午,柴桑区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支部书记兼副会长王帅热情接待实践队一行,随后王书记认真仔细地为大家讲解乡贤馆的古代先贤、革命烈士、学界骄子、文艺人才、道德模范、民间工匠等乡贤的先进事迹,让实践队员们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新的了解与感悟。城门乡贤馆是集众多功能于一体的集成化服务群众的活动阵地,各位乡贤为城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善举和精神激励着更多人敬乡贤、学乡贤、做乡贤,助力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
学子红心向党,凝聚青春力量下午,实践队成员们共赴九江市城门街区红色研学基地,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党建教育和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首先参观了展馆的“井冈山精神”“伟大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改革开放精神”及“抗洪精神”六个篇章。通过指导老师的讲解以及在数字科技手段的生动演绎下,一幅幅生动的战役场景跃然眼前,一个个浴血奋战的画面震撼心灵。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段艰苦卓绝的长征岁月,深刻感受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朽。
山歌悠扬传非遗,文化韵味入心田“山歌好唱难起头,铁匠难打钓鱼钩”,7月8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在王书记的带领下探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江山歌(城门山歌)。在王书记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城门山歌是2011年5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队员们了解到城门山歌历史渊源悠久传承千年,人们在劳动生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通过这次学习,大家更能感受到九江城门山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科技赋能非遗竹编,传统技艺焕发新生当日下午,实践队员们联合第六代非遗竹编传承人为老人们现场编织竹编展示竹编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队员们将现代科技元素巧妙地融入竹编技艺教学之中,利用电脑大屏幕教学让参与者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竹编的乐趣,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精准化,为参与者们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此次教学活动不仅让老人们学会了竹编技艺,更让老人们感受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与乐趣。他们纷纷表示,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对传统文化和科技技术有了更深地了解和认识。
赣鄱之行体验农情,嘱托在心奋进同行7月9日上午,实践队在公司刘华总经理的引领下,探访了柴桑区白合村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亲临火龙果种植基地。刘总详尽介绍了火龙果的栽培技巧,队员们积极互动,分享观点。随后,他展示了产业园的高科技应用,包括智能温控及实时监测系统,与队员们的计算机专业背景高度契合。刘总勉励他们,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以科技赋能农业。实地考察后,队员们深感农业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也见证了科技在现代农业中蕴藏的巨大潜能。
花开满红树,劳动最光荣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在汗水中感受成就。炎炎夏日的午后,非遗筑梦社会实践队的14名师生踏上了前往玉米种植基地的征程。阳光炽烈,炙烤着每一寸土地。然而,这并未阻挡队员们的热情,他们积极投身于玉米的采摘与打包工作。随着气温的不断攀升,汗水浸透了衣衫,但队员们依旧坚持不懈,展现出了顽强的毅力。在默契的分工合作中,队员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采摘玉米穗,有的则进行打包整理,还有的承担砍除老玉米秸秆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更在团结协作与坚持不懈中领悟到了劳动的真谛,体会到了快乐和成就感。
爱心润童心,责任守初心7月10日上午,实践队精心策划的“‘英’对自如”英语趣味小课堂在乡贤馆热烈地开讲。通过活泼的歌曲引入和有趣的“开火车”游戏,孩子们迅速被吸引到英语学习的世界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英语单词和日常表达,更在游戏中感受到了英语的无限魅力,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让乡村的孩子们对英语学习充满了期待和热情。
智启未来,教融科技下午,为了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科技的魅力,实践队成员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实例,为孩子们讲解了丰富的科普知识。首先实践队指导老师通过分班教学,孩子们亲自动手参与了图形化Scratch编程等创新活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浓厚兴趣。然后团队成员们组织了科技绘画作品展示和科学知识竞答活动,孩子们在互动中加深了对科学的了解,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科创火种。此外,实践队还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对科普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放了自制的宣传手册,为乡村科普教育贡献了一份力量。在未来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将继续秉持初心,用爱心与责任为更多的孩子带去希望与光明。
筑心防溺坝,守命安全堤7月11日上午,实践队员们前往乡贤馆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队员们对小朋友们进行了防溺水安全知识的提问,并为其准备了一些小礼品,小朋友们积极回答问题。通过本次防溺水安全教育宣传活动的开展,小朋友们深入了解到了防溺水安全的重要性,并谨记了“六不”原则,相信他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会远离危险水域,珍爱自己的生命,健康快乐地成长。
情系孤寡老人,志愿温暖人心当日下午,实践队来到城门乡白畈村孤寡老人家开展“情系孤寡老人,志愿温暖人心”社会实践活动。进入老人家后,实践队员们便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带着清洁工具,分工明确,力求为老人们打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居住环境。随后队员们耐心聆听老人过往的经历与故事,老人深有感触地表示,党和政府关注孤寡老人的生活状况,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救助和帮扶,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越来越幸福,青年学生更加坚定了队员们服务社会、关爱老人的决心。在社会飞速更迭的当下,青年应当看看那些可能被忽视的人,关注当下的老年人,就是在关注未来的自己。
实践献庐山,青春暖站台7月12日,实践队员一行抵达庐山站便快速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各司其职、分工明确,确保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他们有的在站内引导旅客准确找到候车区域、检票口和站台,有的在志愿服务台提供车次班次信息、指路问路等咨询服务,还有的在出站口引导旅客有序出站,确保他们的出站过程顺畅无忧。实践队员们以实际行动展现了雷锋精神,为旅客提供了贴心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与关怀。此次庐山站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提升了火车站的服务质量,也为青年学子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实践平台,让队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了志愿服务对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队员们将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本次“三下乡”非遗筑梦之旅,青年学子深植文化沃土,科技赋能非遗竹编,传统科技焕发新生。我们亲历历史,感受乡贤精神,体验红色文化,领略山歌之美,探索竹编之韵等,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与创新。未来,我们将持续接力,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共同书写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场文化的觉醒,青年力量,正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