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先锋起路,人文学子再走秋收路

发布时间:2024-02-18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有一种精神,穿过历史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经历时代风雨,愈加醇厚。97年前,秋收起义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97年后,中南大学人文学子重走文家市镇,重温秋收起义,缅怀伟人意志。
文家市镇是我国历史文化名镇,隶属于长沙市浏阳市,位于湘赣两省四县的交界地带。近年来,文家市镇接过历史接力棒,以“红色”为底色推进城市建设发展,让红色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使红色文化在这片热土上久盛不衰。
为何文家市镇能经受起时间的考验,使红色文化久盛不衰?文家市人又是如何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的?为寻找答案,中南大学人文学院“秋”声“红”影团队于1月24日来到了浏阳市文家市镇进行研学活动。
 
(图为浏阳市荷文公路上的文家市地标)
“忆往昔峥嵘岁月”
穿过秋收大道,便可看到文家市镇的核心标志——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园。园区是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总占地104亩,主要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秋收起义纪念馆、积谷仓、秋收起义纪念广场等部分组成。
 
“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97年前的秋天,秋收起义各路部队便在这里胜利会师,并诞生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 
(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图源自网络,实物现存于浏阳市文家市镇秋收起义纪念馆)
为了保护珍贵文物,为了铭记历史,秋收起义纪念园几经修复与建设,以如今的样貌展现于游客眼前。园区内最重要的历史陈列馆建筑面积6957平方米,以“光辉起点”为主题,通过“一场危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支军队、一部史诗”的展示线索布局,运用声光电、场景复原、电子沙盘等技术和形式,还原着历史面貌,展示着峥嵘岁月。
 
(图为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馆)

(小队成员正在使用秋收起义纪念馆里的智能设备学习)
“看今朝砥砺前行“
在这座仅有155平方千米的小镇上,我们对当地居民进行了采访,询问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感触,对生活变迁的想法。小到吃穿用住,大到村镇面貌……老百姓把他们感受到的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又说给我们听。听完心里话,“红色基因浸润了小镇上的每一处角落。”便是我们的结论。
 
(小队成员采访文家市居民)

(小队成员采访文家市居民)
比如说当地人最喜欢的休闲去处——秋收广场。清晨,早在小队成员启程开始一日的研学时,老人们就已结伴来到广场散步、聊天;孩子们则成群结伴,在广场上快乐地玩耍;午后人较多,大人们带着孩子来到草坪上玩耍,或是带他们来园区参观;到了晚上,年轻人们踩着灯光打羽毛球,一家人相约在广场上散步。也许,对于这里的人来说,那些口口相传的历史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祖辈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事。
 
(图为文家市秋收广场,居民正在广场游玩散步)

(小队成员与居民一起玩游戏)
再比如市镇里随处可见的红色建筑。居民的建筑墙、道路草坪、环城公路的两旁,甚至是建筑公司的广告标语,都有红色文化的踪迹。
 
(图为文家市秋收广场附近的一面居民墙)
(图为文家市红色地标之一)

(图为浏阳市荷文公路上的红色标语之一)

(图为文家市军旗广场附近的建筑公司标语)
而在教育方面,红色文化也没有缺席。1月27号,小队成员参观了文家市镇的里仁学校,去寻找红色文化的身影。
原先的里仁学校,是秋收起义会师旧址,是“小石头打烂大水缸”的源地。97年前,伟大的毛主席就是在这里作出进军井冈山的决定。
 
(图为里仁学院旧址教室)
97年后,会师旧址依然挺立在华夏大地,向人们诉说着秋收起义的历史,可里仁学校的发展却没有定格。2021年,里仁学校(新校)拥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中国工农红军浏阳秋收起义红军小学。
 
(图为文家市中国工农红军浏阳秋收起义红军小学)
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不一般的小学。学校里,有培养动手与实践能力的“田间课堂”——秋收耕园劳动实践基地,有赠与学生知识的“里仁小讲堂”,也有显眼的,写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的墙,给孩子们带来对未来的希冀。而在校外,学校也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努力。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便是“馆校合作”。里仁学校与秋收起义会师纪念馆签订了红色文化进校园之走进里仁学校活动方案和小小讲解员培训方案,现已培训出20多名小小讲解员,先后利用双休日义讲100多场次。小队成员无一不赞叹小后辈们的成就,真可谓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图为文家市中国工农红军浏阳秋收起义红军小学里的秋收耕园劳动实践基地)

(图为文家市中国工农红军浏阳秋收起义红军小学里的里仁小讲堂)

 
(图为文家市中国工农红军浏阳秋收起义红军小学校门口的标语)
“向未来开辟新篇”
历史选择了文家市,而文家市也在书写着新的历史。
文家市依托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推出《文家市的抉择》《小石头砸烂大水缸》等一批特色精品党课,线上线下相结合,坚持红色文化赋能,让党建“活起来”。
文家市还将“红色资源”转换成“红色经济”,走出了一条以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将文创产品开发与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发掘相结合。2020年9月,文家市已推出“文家市的秋收”文创产品近200种。其中,“红旗如画”“工农小兵”“百姓粮红军餐”三个系列已投入市场。
 
(图为秋收起义纪念馆里的纪念物商店里的“秋收”系列文创)
于此同时,文家市也开设了一系列红色课程,旨在培养有为少年。通过“红色教育在馆内,军事训练在营地,劳动实践在田间,吃饭住宿在农家”的红色研学模式,文家市实现了游客旅游体验和居民增收的双赢。
 
(图为文家市红军街)
“结语”
历史不能忘,未来更可期。红色文化之所以在文家市久盛不衰,是一代代文家市人努力的结果,他们以时代眼光发展红色文化,既让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让外地人与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历史产生共鸣。而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印记中,在百姓日益向好的生活里被挖掘。
2024年1月28日,“秋”声“红”影小队结束了在文家市的游学,与这片土地告别。可小队学习其红色文化的旅程并没有结束。小队成员认为,红色文化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研学的关键并不在于在哪里寻找它,而是能不能发现生活中的它。小队成员将继续利用寒假实践学习相关红色知识,做出有价值的实践成果!
 
(图为文家市秋收起义纪念园里的“先锋起路”纪念碑)
作者:孙可轩 周奇 来源:人文学院“秋”声“红”影团队
  • 先锋起路,人文学子再走秋收路
  • 先锋起路,人文学子再走秋收路
  • 有一种精神,穿过历史云烟,历久弥新;有一种怀念,经历时代风雨,愈加醇厚。97年前,秋收起义打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旗帜
  • 02-18
  • 冬日活动,温暖社区
  • 曲园学子三下乡---运河博物馆非遗探寻
  • 曲园学子三下乡---运河博物馆实践
  • 曲园学子三下乡---运河博物馆实践
  • 为了充分展现运河文化的魅力,聊城运河博物馆与当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社区组织等多方合作,共同策划了一系列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组织
  • 02-17
  • 深入交通基层 助力家乡交通
  • 本文讲述了黄源同学为了深入了解家乡公共交通系统的现况,选择在潜山市客运中心进行了一周实习的经历。讲述了在实习期间,他主要负责的
  • 02-17
  • 赓续百年农耕文化,川农学子在行动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