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威海民俗文化村优秀经验借鉴
- 政策持续助力,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在威海民俗文化村刘经理的细致讲解中,我们了解到,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仍存在“扶持周期短暂,商家四处游离,横向无序竞争,缺乏龙头集群”的问题,从而导致商家缺乏启动成本和维持成本,只能去寻找租金低廉条件差的地理位置。
针对这一现象,政府持续助力,出台了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等相关扶持政策。例如,入驻中国海洋非遗文创基地的非遗保护项目在享受第一个三年扶持之后将继续延长三年;以往单个非遗基地每年政府扶持资金约20-40万,从稳定商家、创建品牌和横向竞争的角度,此笔费用应持续发力。
- 文教融合,充分发挥高校职能
文教融合是指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高校专业教育教学相融合的模式。地方高校聚集了区域内众多资源, 在地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可成为地域文化传承链中的主要阵地[1]。山大威海发展研究院于2021年正式注册成立,“服务地方”亦是山东大学的六大战略之一。文教融合扩充了文化辐射的带动面,也为文旅产业注入更加年轻的血液。
- 专利出版,传统方式文化输出
威海民俗文化村戚科长在访谈过程中提到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普读物的出版亦是以传统纸质方式进行文化输出的巧妙方式。通过与地方教育局的合作与沟通,搭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并由其执笔撰写,将内容编印成册,申请专利出版,最终下放给青少年进行学习和阅读,让青少年从小培养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
- 顺应时代背景,打造海洋非遗品牌
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必经之路。通过介绍民俗村项目诞生的背景,提到民俗村是应和当前国家加强文化自信建设,强调文化传承的背景下诞生的,旨在打造在全国范围内首个中海洋非遗文创品牌。为了方便之后的宣传推广,威高企业和政府需要共同论证对民俗村的名称进行适当的调整。
目前联合国认证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共42项,相较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沿海地区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在政府扶持方面,民俗村已在去年12月作为山东省宣传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且2021年山东省十大非遗亮点、15个非遗旅游基地、山东省科普基地等都可以为民族村建设提供助力。民俗村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与政府通力合作,打造重点品牌,通过主流媒体矩阵增加ip形象,扩大影响力,吸引全社会范围的关注。
- 对标全国样板,吸纳优秀非遗项目
对标全国发展典型,深化自身亮点。戚科长在对话中谈及民俗村的对标项目:位于湖南长沙的雨花馆,集结了来自全国360家项目,并且都定位在国家层面的大企业;成都每年会举办国际非遗博览会,吸引来自全国的游客;广州的非遗梦基地将非遗与生活巧妙嫁接,渗透到生活用品中。这些都为民俗村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威海民俗村计划在招商引资阶段,突出海洋非遗的特色,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蓝品牌,推行“天下非遗聚一华”的理念,吸引特色项目入驻。同时将通过政策导引、经费扶持、租金减免等专项激励方式,建立长期伙伴关系,重点着力把沿海省份有新意的项目汇聚到展馆中。
- 对接青年群体,借力社交媒体宣传
青年与文创结合激发无限活力。在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的广告能够触及的范围反而不及社交平台上的意见领袖。积极与当下以青年人为主体的国潮文化等进行融合,在文化项目推广过程中,有助于有效扩大本地非遗文化的影响。
戚科长提到可以邀请本地大学生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展销中。威海的十二属相街是本地有名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适合做文创集市,并且交通便利,可以与威高民俗邨、威高民俗村、环翠楼这些景点形成一条旅游路线。而要将路线打出去就需要借助类似抖音这样的平台,结合年轻人的颜值和才艺优势,发挥创意和想法,以实现引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文胜.河池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产教、科教、文教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J].河池学院学报,2016,36(04):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