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是一座位于安徽北部的小城,因盛产珍珠而得名,因铁路而重生。 蚌埠地处淮河中游,史载蚌埠“古乃采珠之地”,故素有“珠城”的美誉。蚌埠亦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1912年,津浦铁路的开通带动了蚌埠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了安徽北方交通枢纽城市,因此解放战争后,蚌埠被打造成了皖北工业基地。现如今,从南北分界线地标到张公山公园,从龙虾啤酒节到皖C三件套,从龙子湖畔到市博物馆,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人文历史,蚌埠都是一座别具温情的小城,吸引着游客们前来观赏。
电视剧《长夜烬明》一经播出,蚌埠凭借着南北分界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珍珠女的标志性建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观,为蚌埠这座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活力。在此情形下,如何让蚌埠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当前蚌埠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今年暑假,安徽财经大学“蚌你而来,埠见不散”社会实践小队组织开展了“城市微旅游产业发展” 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蚌埠当地展开了实地调查,促进了当代大学生走进社会,深入了解当前国情、民情,使大学教育的时代性更加凸显。
增强经济实力,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7月13日,实践团队来到蚌埠南北分界线景区进行人物访谈。一位受访的八旬老人说,蚌埠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五十多年前,由于老人的工作调动,他便带着一家人从合肥移居于此,他的子女也在当地长大随后选择留在蚌埠本地发展。当问及蚌埠这么多年发展变化时,老人说道当他们刚来到蚌埠时,蚌埠已成为安徽省主要工业城市。那时,蚌埠已经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至1980年代,蚌埠市的工业发展一直在安徽省名列前茅,并以综合型加工业基地著称。作为安徽北方交通枢纽城市,当时蚌埠的火车站人来人往,尽显繁华与热闹。但从1990年代开始,蚌埠的经济发展落入了低谷,之后的20多年间,蚌埠的经济总量增长一直不够乐观。如今的蚌埠已由当时的热闹繁华沦落为现在的三线小城,来往人数骤减,不似往日那般繁华。听闻老人的讲述,实践队员十分惊讶,没有想到如今一个因为影视剧而火起来的城市竟然有这样辉煌的历史,同时实践队员也明白了蚌埠市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市的经济硬实力的发展,通过夯实经济基础从而带动上层建筑的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多元化发展是发展经济的一条重要道路。
开展文旅活动,提高蚌埠本地的吸引力7月2日,实践团队来到了文旅集市发放调查问卷。一位中年叔叔和家人正坐在旁边的长椅上聊天,孩子们手中还拿着小吃。看到这个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团队成员们上前询问他们能否填一下有关蚌埠本地旅游情况的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显示的结果以及沟通发现,无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他们都认为蚌埠市发展旅游产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大多数人也认为美食是蚌埠值得宣传的重点。小龙虾、烧饼夹里脊、冰酒酿、怀远石榴酒等等都是蚌埠的特色。填写问卷的叔叔介绍道,蚌埠的烧烤店、菜馆很少会踩雷,因为蚌埠人爱吃也会做;蚌埠的美食街不仅有传统的小吃摆摊,还有比较现代化的将文化与美食相结合的文旅集市;不仅如此,主办方还特意在宝龙广场举办了“龙虾节”,在政府的支持下,很多产业老板也借此机会在规定区域进行招商。看到人们对“龙虾节”的热情,也更坚定了招商者的信心。通过分析问卷,团队成员明白了发展文旅产业可以带动城市多方面的发展,促进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城市秩序的管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游客容量等,从而提高蚌埠的吸引力。
深耕珠城文化,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7月3日,实践团队来到了市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这是一座以展示蚌埠古代历史、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以及淮河历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的通史展似涓涓流水,娓娓道来。顺着展线从充满神秘色彩的双墩遗址到礼仪之邦的钟离吉金,从汉代的陶器到明清的青花瓷,从铁路开埠到产业强市,一步一个脚印,回望着筚路蓝缕,憧憬着继往开来,它们都在讲述着蚌埠的壮美诗篇。除此之外,还有铜镜、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文化等专题展厅,是当之无愧的“国家一级博物馆”。通过参观,队员们感受到了蚌埠市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禹会诸侯于涂山,垓下古战场,明朝开国元勋汤和之故里,深受南北文化影响的蚌埠文化以及闻名遐迩的淮河流域文明。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蚌埠的文化底蕴,同时也给人们以启示,发展蚌埠的旅游业,不仅要从美食,影视剧网红打卡地等方面入手,还要更加注重蚌埠当地的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可以带动城市的经济进步,同时文化也更具传承性。悠悠文明,文化永不磨灭,传承好蚌埠的优秀文化更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蚌你而来,埠见不散”社会实践团队在此次调研实践中对蚌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队员们明白了任何一座城市的发展都要立足于经济的发展,而文化软实力也是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两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下,城市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担起时代发展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