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近几年来国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尊老敬老思想教育。在此背景下,常州工学院“低碳新能源环保分队”社会实践团队于7月16日向着常州市南大街东头村社区出发。为老人们普及低碳、环保、新能源的知识,同时为他们送上独属于这个夏天的温暖。
看望空巢老人是一种需要善良和耐心的志愿性活动,我很荣幸作为团队的一员享受这次令人憧憬的志愿活动。在前期准备礼物以及准备调查问卷的过程中,让我体会到老人这一群体并不是时代的淘汰者,我们应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充足下,更加关心老人的精神状况。技术的发展不应该以淘汰另一批人为代价,技术的发展应该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为目的。考虑到老人们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不比年轻人,我们准备的稿件最大化的从现实出发,通俗易懂,利用讲解和问卷结合的方式,帮助老人们理解更多环保的知识。
实际进行的效果也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我们先准备好的小礼品以及有关低碳、环保、新能源的调查问卷发给每个老人,每个志愿者负责帮助身旁的老人,以免他们出现阅读上的障碍。我们在一旁为老人们朗读我们的问题,涉及到老人知识盲区的地方,会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便于老人们更好的理解,然后告诉老人平时怎样的环保是正确的,怎样更好的实施垃圾分类,以及给老人展示不同垃圾的不同标识。与他们聊天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话语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情味和温暖的情感。大多数的老人并不依赖我们志愿者来阅读上面的内容,而是带上老花镜,自己着手认真的回答每一道问题。他们的姿态从容淡定,没有给我半分垂垂老矣的感觉,我在他们身上看到生命在暮年之时依旧绚丽的绽放着。
图为实践团成员老人们为老人们讲解问卷。 杨雯婷 供图
在与老人们的互动中,团队的成员寓教于乐,和老人们其乐融融,让老人们在生活习惯上有所感悟,对低碳、环保的思想更加深刻。老师走上前,从生活的角度出发,为老人们更多的普及新能源的知识,他们认真的听着老师说的每一个字,每个人都昂起头,听到认同的地方会用力的点点头,有一些话题延展的地方,老人们也会补充出自己的见解,老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不仅让我感受到人生丰富多彩,也让我思考自己的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不仅是我们来教会他们,更多的是我们从他们身上懂得许多人生的道理。看到老人们虽年过七旬但依旧不浑浊的眼睛时,我感受到老人们对于知识的孜孜以求以及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也深感一个个空巢的背后多的是一个个身不由己的苍老身影,这次的探望是如此的值得!
图为老人们认真听老师听讲的场景。 杨雯婷 供图
最后,我们随机对老人进行了以“绿色、环保、新能源”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想认真的聆听老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意识,并和全体老人合影留念。在采访过程中,他们用最淳朴的嗓音回答我们的每个问题,令我们惊讶的是老人们的环保意识很强,生活中不懂的地方依旧再认真的学习,老人一次次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此刻,我感受到他们对远方儿女的思念,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不计回报,让我感受到亲情之间的无私与伟大。他们的手紧紧与我们相握,我们团队的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温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辉是我们奋斗的动力与支撑!希望明年的夏天,我们依旧可以相聚在此,喜笑颜开!
图为和社区老人们的合影。 杨雯婷 供图
基于老人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我们每个人立足生活分享知识,走进当地住着空巢老人的社区,搭建本次与老人们心灵沟通的桥梁,传播绿色、低碳、新能源知识的小课堂。短短的几个小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事情,无论是在帮助老人填写问卷过程中还是对老人进行采访,我深刻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力,也更加珍惜人生的每一个时刻!年龄从来不是用来束缚心灵的枷锁。我也将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去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心中怀揣善良,用汗水谱写青春!(通讯员 张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