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堰”上花开,不负“姜”来——小组暑期实践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3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一江如带,三湾碧水,十里城河,百里溱湖,千垛黄花,万亩荷塘,这里是汇集马可波罗眼中尘世幸福的水天堂。我的家乡,就是素有祥瑞福地、祥泰之州美誉的泰州——姜堰,全国百强县。
姜堰由水而生,古时,长江、淮河、黄海三水在姜堰汇聚,故称“三水”。又因三水汇聚,冲击成塘,塘水多旋涡,形似人指罗纹,又名“罗塘”。北宋年间,洪水泛滥,姜仁惠、姜谔父子仗义疏财,率领民众筑堰抗洪,家园久治,功业永存,保护了一方百姓生命财产,古镇由此名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从改革开放到今天,历史的年轮见证了姜堰的变迁,滚滚岁月记录着姜堰发展的足迹。从从前来到未来,经济、交通、医疗、教育、生态、文化、娱乐,于岁月变迁中,姜堰鱼米之乡的丰沃醇美愈发浓厚。姜堰紧扣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的“三高追求”,聚力工业强区、旅游兴区、教育立区“三大战略”,突出“一核、两中心、三片区”功能建设,在全局上谋势,在关键处落子,用实干擘画新蓝图,用奋斗描摹新未来。
通过参加2023年度泰州市姜堰区区委人才办、团区委联合举办的“堰归来”高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有幸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变化和发展。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姜堰区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农作物主产水稻、三麦、棉花、大豆、油菜等,特色经济作物有香丝瓜、青椒、食用菌等,绿色食品有“河横大米”、“三泰酱菜”等,养殖业主产猪、羊、鸡、鹅等,水产品主要有鱼、蟹、虾等,特种养殖有彩豚、鹌鹑、银鱼等。姜堰区矿产资源也大大助力了姜堰的发展,境内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料,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资源。2020年3月,还曾获得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被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予以通报表扬。姜堰区在水资源方面也是天选之地,境内河流分属两大水系,南部是长江水系,北部是淮河水系。通扬运河、周山河、西姜黄河等主要河流构成“四横十竖”水系。区内溱潼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5A级旅游景区、世界闻名的麋鹿之乡,河横村是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中国·姜堰溱潼会船节更是有"溱潼会船甲天下"的美誉。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姜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气候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全年气候温暖,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农业气候条件优越,十分利于农业的生产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
2013年度中国市辖区综合实力百强第77位、续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科学发展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这些都是姜堰区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勋章。第一产业上,农业生产形势较好,林牧渔业发展稳定,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明显;第二产业上,工业生产稳中有进,工业运行质态提升;第三产业上,商业方面消费品市场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有升有降,总而言之,财政金融年年呈上升趋势。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百家争鸣的文化艺术。
会船是姜堰里下河特有的民间风俗。《中华全国风俗志》、《泰县风俗谈》及民间流传的《港口竹枝词》均有记载,有“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溱潼会船”,由南宋相沿至今,历经千年而不衰,被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海内外盛赞为“天下会船数溱潼,溱潼会船甲天下”,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庙会”之称,并被列入全国十大民俗节庆活动,荣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溱潼会船”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遍地繁荣开花的旅游业。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是泰州地区唯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旅游度假区跻身全省省级旅游度假区前十, 入选中国最佳生态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古长江与淮河曾在此交汇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湿地生态环境。而作为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的过渡区,吴越文化和楚汉文化的连接点,溱湖风景区具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溱潼古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4A级风景区。为里下河四面环水的小岛,风光秀丽;麻石当街,蜿蜒曲折。溱潼古镇保存完好,有小溱湖巷、八仙桥巷等一大批明清时期的建筑群。民俗风情馆,展示了秦砖汉瓦、耕织器具,彰显了溱潼人民的聪明才智。还有泰州华侨城、河横生态科技园、曲江楼、天目山遗址等等,姜堰先民的勤劳智慧和喜怒哀乐全在这些地方定格。
姜堰的发展离不开蒸蒸日上的教育。
教育是姜堰的“金字招牌”,一直以来,姜堰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2022年,姜堰教育系统围绕“深入推进‘教育立区’发展战略,出台了一揽子教育政策,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总体目标,求真务实、创先争优,以最好的资源、最强的改革、最大的关爱支持教育内涵式发展。姜堰区还在全区中小学校园播下科技“金种子”,每逢重大时间节点,都开展“科技与未来”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是从姜堰梁徐邢家村走出去的科学家,梁徐中心小学弘扬院士精神,2018年成立“少年科学院”,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圆上少年科技梦。该校两名学生在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中,勇夺“智造未来”赛项小学组二等奖。当下的姜堰,“教育立区”正成为这座现代城市的特质。
“堰归来”能够让我们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为自身成长积累宝贵经验。我也更加明白,只有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厚植家国情怀,才能更好地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诠释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服务家乡,不懈奋斗,为姜堰的高质量发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之力。
 
作者:泰州学院22汉师4班顾盈盈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传承红色精神,铸就青年梦想——筑梦新时代,红心向未来
  • 菊花印象——乡村振兴进行时|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学子赴绩溪县
  • 关于共同富裕背景下民生保障成效
  • 关于共同富裕背景下民生保障成效
  • 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背景下,对民生保障的实施成果以及保障范围的多
  • 08-30
  • 温暖始于心,志愿践于行:上电学子赴宝山罗泾,推动“数字化
  • 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学生人际交往调研报告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