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学生人际交往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3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本研究以广东省雷州市唐家镇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2-5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问卷测量调查法、作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访谈法研究小学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小学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师生关系上的人际交往优于同伴关系;(2)小学生的问卷总维度和作品分析法测试得分在性别、年级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在留守与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小学生的期末成绩与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存在相关性,但与同伴关系、综合的总维度及作品分析法测试得分呈正相关关系。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分析

1、引言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际交往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小学阶段是儿童人际关系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是重要阶段[1],良好的人际交往是环境对儿童自身价值的认同以及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棋缘”社会实践队调研小组通过三下乡活动来到广东省雷州市唐家镇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采用自然观察、问卷测量调查和作品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以及访谈老师和家长的方法,对学生人际交往现状进行实践调查研究,了解学生人际交往实际情况,剖析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有针对地提出改善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建议与对策,帮助学生适应未来中国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次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理论,并为家长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2、研究概述

2.1 研究对象

为了解农村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随机平均抽取唐家镇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2-5年级中一部分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3年级学生归为低年级学生,4-5年级学生归高年级学生,研究对象情况如表 1所示:
1研究对象分布情况
  低年级 高年级 总人数 百分比
男生 20 16 36 36%
女生 32 32 64 64%
总数 52 48 100 100%
 

2.2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如图 1所示:
1调查方法
问卷题目分布情况如表 2所示:
2学生人际交往现状问卷设计情况
维度 项目数 题号
同伴关系 6 1、2、3、4、5、6、
师生关系 3 7、8、9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3 10、11、12
作品分析法 1 13
 
图 2、图 3为赋分值为5分和1分的《房树人》画作展示:
2赋分值:5分
3赋分值:1分

2.3 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如图 4所示:
4研究思路

3、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3.1 人际交往情况的描述统计分析

对问卷各维度和作品分析法的测验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 3、表 4所示:
3问卷测试得分描述统计表(N=100)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数 标准差
同伴关系 1.670 5.000 3.903 0.709
师生关系 1.000 5.000 3.987 0.907
个体与集体关系 2.330 5.000 4.317 0.727
总量表 2.250 5.000 4.027 0.621
 

4作品测试得分描述统计表(N=100)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数 标准差
作品分析法 1 5 3.520 1.439
 
对比问卷维度和作品分析法得分平均分,可知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三个维度和总体情况上均为良好,其中个体与集体关系最好,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人际交往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人际交往情况的性别差异分析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别分析小学生人际交往各维度和总量表以及作品分析法的测试得分在性别、年级、留守情况上的差异情况,表 5、表 6为性别差异分析:
5不同性别学生的问卷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t p  
M SD M SD  
同伴关系 3.78 0.79 3.97 0.66 -1.339 0.184  
师生关系 3.70 0.97 4.15 0.83 -2.400 0.018*
个体与集体关系 4.19 0.85 4.39 0.64 -1.260 0.211
总量表 3.86 0.67 4.12 0.57 -2.009 0.047*
注:**表示P<0.01,*表示P<0.05,下同

由表 5可知,不同性别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同伴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显著优于男生。
以下呈现本研究在杜陵小学的观察实录,可佐证该结论。案例的时间为2023-7-6至2023-7-15,地点为杜陵小学,其中出现的学生姓名均用S1、S2等代号表示,下同。
案例1-1
地点:教室                          事件:帮助老师
研究者发现,女同学课前会主动帮老师调试教学用具,课上协助老师维持课堂秩序,男同学则几乎不会,他们课上喜欢违反课堂纪律,有时候还会要求老师提前下课。
6不同性别学生的作品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t p
M SD M SD
作品分析法 2.94 1.69 3.84 1.17 -2.834 0.006**
 
由表 6可知,不同性别的学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测验上表现出显著差异。

3.3 人际交往情况的年级差异分析

表 7、表 8为年级差异分析:
7不同年级学生的问卷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低年级 高年级 t p
M SD M SD
同伴关系 4.14 0.61 3.64 0.72 3.772 0.000**
师生关系 4.13 0.79 3.83 1.00 1.639 0.104
个体与集体关系 4.40 0.77 4.22 0.68 1.246 0.216
总量表 4.20 0.54 3.83 0.65 3.112 0.002**
 
由表 7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师生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伴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
8不同年级学生的作品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低年级 高年级 t p
M SD M SD
作品分析法 3.85 1.33 3.17 1.48 2.416 0.018**
 
由表 8可知,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测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3.4 人际交往情况的留守情况分析

为探究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人际交往情况差异,进行留守情况差异分析,如表 9、表 10所示:
9留守与否学生的问卷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留守 非留守 t p
M SD M SD
同伴关系 3.92 0.70 3.90 0.72 0.162 0.871
师生关系 3.99 0.99 3.99 0.88 0.005 0.996
个体与集体关系 4.23 0.82 4.35 0.79 -0.699 0.486
总量表 4.02 0.69 4.03 0.60 -0.111 0.912
 
由表 9可知,留守与否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对其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关系均没有影响。
10留守与否学生的作品得分的差异比较
项目维度 留守 非留守 t p
作品得分 3.23 1.63 3.62 1.36 -1.194 0.235
 
由表 10可知,留守与否的学生在作品分析法的测验上不存在差异性。

3.5 学生期末成绩与其人际交往情况的相关性分析

为探究学生的期末成绩与其人际交往情况的相关性,表 11、表 12为期末相关性分析:
11期末成绩与问卷得分的相关分析
  同伴关系 师生关系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总维度
期末成绩 0.262** 0.144 0.042 0.215*
 
由表 11可知,学生的期末成绩与其人际交往中的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同伴关系及总维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总体交往情况与其成绩发展相互影响。
案例1-2
地点:教室       事件:小组折纸船比赛
在小组折纸船比赛活动中,成绩较好的同学组成的小组,大家积极参与,讨论决定纸船的颜色和名字,在比赛中获胜;而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组成的小组,成员消极参赛,在纸船的颜色和名字问题上还会发生争吵,互不相让。可见,同伴关系与学生的期末成绩呈正相关关系。
12期末成绩与作品得分的相关分析
  作品分析法得分 期末成绩
作品分析法得分
期末成绩
1
0.206*
0.206*
1
 
由表 12可知,学生期末成绩和作品分析法测验得分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4、个案分析

本研究选取一位具有典型代表的人际交往关系差的学生S1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自然观察、问卷、作品分析法以及访谈家长与老师的方法对其人际交往现状进行了解,分析原因,进而提出矫正建议和指导对策。
图 5为案主S1的基本问题和信息:
5 S1同学的基本信息
图 6为S1的问卷和作品分析法的测试得分:
6 S1同学问卷调查得分情况
分析:由图 5、图 6可知,S1同学的人际交往情况不甚理想。由于父母身体情况特殊,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加之家庭经济条件差,多种原因长久交织影响,造就S1自卑的心理和糟糕的人际交往现状。其师生关系取决于老师的相处态度,碰到和蔼亲切,有教育方法的老师,她就会亲近,反之就疏远老师。由此可知,S1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和老师的教育方式对其人际交往有重大影响,这些因素不仅仅是影响S1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其他同学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
建议与对策:对于内在因素即S1的性格特点,应对S1进行矫正指导与适应性训练,改善其情绪不稳定的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用有效合理的方式与他人相处,增进感情。对于外在因素,父母应改变只重视成绩而忽略性格发展的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老师应重视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适时给予指导建议,设计活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以上为S1人际交往情况的分析,揭示影响的因素并给予矫正建议和指导对策,具有个体性和特殊性,这些影响因素同时又具有普遍性,反映集体的情况,相关的建议和指导也适用于集体。

5、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教师访谈的问题和对象信息如图 7所示:
7 教师访谈的问题和对象信息
本研究的访谈问题从学生总体交往情况,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措施三个维度设置,以下从这三个维度对教师的回答进行分析。具体的访谈问题以及老师的回答请查看附录。
在学生总体交往情况的维度上,可知学生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关系都发展的比较良好,但这三个关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同伴关系层面,每个年级都存在独来独往的学生,但是占比比较少。学生自身性格的缺点也对其人际交往情况产生不利影响;在师生关系层面,绝大部分的同学都有尊重老师的观念,并能付诸实践,但与老师亲近程度取决于老师对待其的态度和与其的相处方式,他们会更加亲近温柔和善的老师;在个体与集体关系层面,学生们存在集体观念认知薄弱的问题。
在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维度上,可知家庭的教育方式和父母在孩子的儿童时期的陪伴时长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性别不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但学生的性格会对其人际交往情况造成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不会影响其成绩,但成绩会影响其人际交往情况;学生在年龄的增长中不断汲取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锻炼人际交往能力,使得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况不断改善。
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措施维度上,我们了解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认同“平时要设计一些活动来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这个观点,但并非所有的老师都能贯彻落实这一观点,因为老师们受限于课程目标完成的压力,备课的繁忙以及自身家庭的事务。只有真正意识到人际交往能力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的深远影响的老师才能落实设计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并把其放在课堂安排中这一设想,赋予实践,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

6、讨论与反思

6.1 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现状

本研究以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和总体交往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学生个体与集体关系维度得分最高,其他维度的得分相差无几,说明在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个体与集体关系交往较为密切,是学生交往生活中的重要一环。
第二,不同性别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同伴关系和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师生关系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生在师生关系中的人际交往情况显著优于男生。说明在学生人际交往中,性别不是影响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因素,且较少甚至不会出现个人活动脱离集体交往的情况。
第三,不同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师生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伴关系和总体交往情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说明相比于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同伴关系上更为密切,且在总体交往情况上也比高年级好。
第四,留守与否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对其以上关系的发展均没有影响。
第五,学生期末成绩与人际交往中的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不存在相关性,而与同伴关系及综合的总维度呈正相关关系。说明学生的同伴关系和总体交往情况与其成绩发展相互影响。

6.2 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举措

首先,学生自身要自觉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对身边同学表现出适当的善意和微笑,不盲从他人,孤立某人。多亲近老师、参与集体活动。学会判断是非,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
其次,学生个人年纪尚小,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尚且不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当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关注、必要的夸赞并有意识地设计相应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融入班集体,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磨合机会,增进生生友谊,师生情谊,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由学生的个体性格、家庭等方面差异所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更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引导方法,尽可能帮助学生走出交际的障碍。同时,积累学生的交际问题和解决方案,以此不断反思和改进,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的理论系统和行为准则。
再者,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应只注重孩子的成绩,也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孩子在课业之余,多接触同学,多和同学交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同学,以此提高孩子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社会交往优势。家长还要多注意和老师来往,密切关注孩子在校表现情况,及时给予孩子必要的教育。同时也应当鼓励孩子多和老师沟通和交流,增进孩子和老师的关系。
最后,教育主管部门需提倡和呼吁教师关注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而不能只关注学生成绩。在访谈的五位教师当中,有三位在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方面没有想法或较少考虑,表明了教师在学生人际交往困难上的思考不足和付诸行动上的缺失。另外两位老师虽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并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无法应对学生的各种交际问题。若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教育主管部门从中促进,提升教师的多元教学理念,使之关注到学生学习以外的人际交往等涉及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等多方面问题,以此完善自身教学工作,自觉建立符合学生的教学系统。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要课题,教育主管部门应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 新文库网.中高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分析及建议[EB/OL](2021-11-18)[2023-8-19].https://www.xinwenku.com/p-3788919.html
  2.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词典[K].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600,647
  3. 付佳.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4. 董莉,沃建中.3-6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发展特点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01):45-47.
  5. 雷湘竹.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7,000(04A):P.72-74
  6. 李玉.乡村留守小学生人际交往恐惧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37/d.cnki.ghusu.2020.000644.
  7. 靳雨馨.低年级小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鲁东大学,2022.DOI:10.27216/d.cnki.gysfc.2022.000233.
  8. 史克学.小学生人际交往研究述评[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01):61-63.
  9. 陆秀祝.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21.
  10. 于淑铄.小学一年级学生学校适应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11. 蔡苏亚.一年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原因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附录

附录A  文献综述

人际交往
《现代汉语词典》把“际”解释为“彼此之间”,“交往”解释为“互相来往联系”[2];付佳提出人际交往属于社会属性,是在生活中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综上所述,人际交往指的是社会中的人与人互相交往,建立起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过程[3]
关于小学学生人际交往情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独特的看法,下列将学者们对小学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不同观点及取得的成果整合成四大板块。
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研究
对于小学生人际交往现状研究,不同学者研究的对象情况各异,取得不同成果。董莉、沃建中的研究跨多个地区和学校,认为3-6年级小学生同伴关系优于师生关系,其中女生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生的人际交往水平[3]。雷湘竹认为城市小学高年级学生同伴交往现状面临交往机会少,交往过程时常不如意,内心孤独等问题[4]。李玉认为乡村留守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老师是最为恐惧的交往对象[5]。靳雨馨认为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同伴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发展得不够理想[6]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维度
学者倾向于把小学生人际交往分三个维度进行研究,其中同伴交往与师生交往是较为稳定的两个维度。史克学从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三个方面对小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研究[7];陆秀祝则分为同伴交往和师生交往两个维度[8];于淑铄则侧重研究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这三个维度[9]
影响小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
学生性格、感情基础、家庭教育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陆秀祝强调,儿童自身性格是影响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外向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占有明显优势;除此之外,来自同一个幼儿园的学生有感情基础,更容易在小学阶段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8];蔡苏亚认为,学生交往技能的缺乏也会影响其人际交往能力[10];付佳指出,家长能否对孩子进行干预,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与外界进行社会交往对儿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尤为重要;同时,同伴的友好程度、课堂氛围的融洽与否影响着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2]
文献述评
国内学者根据不同的视角和方法对不同情况的小学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的研究,反映出小学生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问题,值得关注,为本选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然而,纵观以往研究,我认为仍存在一下问题:首先,关于小学生的研究,大部分文章把研究重心放在学习方面,人际交往方面的研究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小分支研究,极少有文章把人际交往作为一个单独的课题进行探索;同时,关于小学生的人际交往研究大多以发达地区的学校样本为主,欠发达地区的研究样本相对较少,可供教师、家长借鉴的建议也缺乏针对性。因此,本研究以农村小学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通过数据分析农村小学学生人际交往的实际情况,探究影响其人际交往的相关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举措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家长和老师在管理、教育学生时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附录B 信效度分析

完成问卷收集后,采用李克特五级评分法对问卷信息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使用SPSS网页版对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如表 13、表 14所示:
13学生人际交往情况问卷的信度检验
Cronbach’s 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目的Cronbach的Alpha 项目个数
0.760 0.773 13
 
由表 13可知,Cronbach’s Alpha的系数为0.760,大于0.7,说明问卷信度良好。
14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0.761
  近似卡方 257.643
Bartlett球形度检验 df 78
  Sig. 0.000
 
由表 14可知,KMO值为0.761,大于0.6,Bartlett球形度检验值为257.643,P值为0.000,小于0.05,说明问卷效度良好。

 

附录C  小学生人际交往情况问卷测试量表

维度 表现 完全符合(5) 比较符合(4) 一般(3) 比较不符合(2) 完全不符合(1)
同伴关系 1.经常和同学一起游戏,不落单          
2.和同学快乐相处,有固定的好伙伴          
3.犯错后主动向对方道歉          
4.同学有困难时能够主动帮助同学          
5.不经常与同伴发生争吵          
6.遇到困难不哭泣,主动想办法解决          
师生关系 7.主动亲近老师          
8.对老师的问话大方、热情地回答          
9.接受老师的批评          
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10.热心、积极主动做值日          
11.为班级荣誉感到高兴且努力          
12.喜欢参加集体活动          

 

附录D  教师访谈

【学生总体交往情况】
访谈问题1:请问班上学生喜欢和同学交往吗?情况是否良好?
T1: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喜欢和同学交往,只有少数的同学是比较独来独往的。
T2: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和同学交往,他们会一起在课间时候在教室外空地玩游戏,也会一起上下学,比较少独来独往的,独来独往的同学一般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或者是在旁边看别人玩。
分析:由以上两位老师提供的访谈信息可知,总体上看,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比较好,但是依旧会存在个别同学独来独往的情况,在同伴关系上独来独往问题有一定普遍性,学校和家长要引起关注。
访谈问题2:班上学生喜欢和老师交往吗?情况是否良好?
T2:喜欢和老师交往。学生会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上课会积极回答问题。我平时批评了他们,他们都不会记恨在心,郁闷一会便又主动跟我打招呼了。
T4:学生们喜欢和我相处,跟我关系很不错,总体上很听我的话,甚至连独来独往的S1和我关系也不错,经常在微信里给我发信息,如果我晚一点回信息,她会主动催我回信息。同时她也很崇拜我。我能跟学生相处这么好,因为平时我很尊重他们,也耐心倾听他们的话,对每个学生都平等地看待。
T5:这个主要看老师怎么对待学生,如果老师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不摆架子,学生们都愿意和老师亲近,如果老师整天顾及教师的权威,放不下,学生们则不会亲近他。
分析:学生们是否跟老师亲近主要受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影响,如果老师态度亲切,方式温和、尊重,学生们会比较愿意亲近老师,如果老师对待学生的方式不恰当,学生们则会排斥和老师亲近。
访谈问题3:请问班上学生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吗?情况是否良好?
T2: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并且不拘于活动的类型,学校举办的跳绳比赛等活动孩子们都比较积极地参加。
T4: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她们会一起玩游戏,拔河,玩接力赛。事后他们还会写心得感想,在感想里面说还想参加这样的活动。
分析:学生们都是喜欢参加集体活动的,情况良好,不仅在参与的过程很积极,事后也能进行自我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们的个体与集体比较良好的情况。
访谈问题4:本研究从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进行调查,请问在老师看来,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在哪个方面发展得更好呢?哪个方面还需要进行改进呢?
T3:同伴关系发展更好,我感觉学生跟她们朋友相处的时候露出笑容和感到开心的频率比在跟老师相处的时候更高。另外两个方面发展得都比较正常,不需要改进。
T4:同伴关系发展得正常,而师生关系和个体与集体关系发展更好一些。他们和我的关系非常不错,因为我平时注意发展我们之间的关系,积极主动地跟他们沟通交流,平时我也会在集体活动中帮助他们培养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们领悟集体的概念。
T5: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发展地比较正常,但有个别地方可以改进,个体和集体的关系比较需要改进。在个体与集体方面,同学们对于集体的观念还是有些薄弱。在同伴关系层面,学生们需要学会避免自己性格带来的一些交往的不利影响,学会沟通和调解。在师生关系层面,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比较欠缺,但是不懂得寻求老师的帮助。
分析:学生们的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都发展地比较正常,但是在同伴关系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克服自己自身的缺点来更进一步地改善自己的同伴关系。在学生们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方面,不同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来说,学生们在集体概念以及集体荣誉感方面的意识需要培养和加强,否则会影响他们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影响因素】
访谈问题5:请问您认为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T1:我觉得有学校和家庭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是家庭的因素,如果家长管教不严或者不会管教的话,孩子们在学校的人际交往情况就不太好.
T3:我感觉最明显的是孩子父母的陪伴这个因素,因为我观察到的两个人际交往情况很糟糕的同学都是缺少父母陪伴的,一个是留守儿童,另一个是几近孤儿,他的父亲去世,母亲得了精神病。
T4:我认为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在后天因素中占比很大,比如独来独往的S1的家庭教育就不太好,她的爸爸经常护着她,她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她的爸爸尚未弄清原委和经过,便直接责怪同学。她的爸爸不懂得沟通,不教授给她沟通的知识和技巧,所以她也形成了不懂得沟通的性格。
分析:家庭教育的方式是影响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主要因素,它通过影响孩子的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来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交往情况,同时父母的陪伴也是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访谈问题6:本研究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在本班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中,女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与男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并没有显著差异,请问是这样吗?
T2:是的,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和性别没有关系,但是跟他们的性格有关系,有时候会因为性格而出现显著差异。
T5:是的,没有什么差异,在同伴关系上有女孩跟女孩玩,也有男孩跟男孩玩,女孩跟男孩玩的情况,都是比例均等地出现。在师生关系上,如果老师同时都对男女生都是亲切的,那么男生和女生交往情况没有差异,教师在对待不同性别上采取不同的相处方式则会出现性别差异性。在参与集体活动方面也没有差异。
分析:由上述访谈信息可知,学生们的性别不会影响人际交往情况,但是会受学生性格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因素影响。
访谈问题7:请问您认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或者学习成绩会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吗?
T1:学习成绩并不会影响人际交往情况,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日常生活比较独来独往,有的成绩好的同学会比较多朋友,做事情的时候也有比较多的同学愿意和她/他一起组队.
T4:我认为人际交往情况不会影响他们的成绩,但是成绩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情况,有一些同学喜欢和成绩好的同学玩,因为他们会崇拜成绩好的同学。
T5:人际交往情况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学习成绩会影响人际交往情况,孩子们出于崇拜心理而愿意和成绩优秀的同学玩,但是如果成绩优秀的孩子性格比较高傲的话,孩子们也不会愿意和他/她交朋友。
分析:在人际交往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的这一点,教师们能达成共识,但是学习成绩是否会影响人际交往情况,不同老师观察的现象不同,因此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来说,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
访谈问题8:请问您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会发生变化吗?是否会改进或者减弱?
T4:我认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会改进,因为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开朗和积极,并且据我观察,高年级的学生更加会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在参加集体活动也不会捣乱,彼此相处地更融洽、舒服。
T5:我认为是改进的,因为孩子们在年龄增长中渐渐学到更多的有关和同伴,师生相处的经验的道理,更加地懂事、有礼,也不再就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了,更加了解集体的概念,愿意为集体做贡献,所以整个人际交往情况是不断改进的。
分析:由上述教师的提供的访谈信息可知,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是会随年级的增长而改进的,学生自身心智的成熟,交往经验的积累是促进学生人际交往情况的因素。
【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措施】
访谈问题9:请问您觉得老师平时有必要设计一些活动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吗?
T1:有必要,但是因为课程目标以及时间比较少的原因,没有办法经常开展活动
T4:非常必要,因为成绩只是代表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但是性格和人际交往关系会伴随着他们一生,并影响他们的一生。
T5:当然有必要,我认为具有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社会环境,也认同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把教授为人处世的道理放在教学的第一位,因为懂得为人的孩子会更容易获得幸福的未来。
分析:教师们都赞同平时要设计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活动这一个行为,认同人际交往能力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但是比较多的老师都反映因为课程任务以及家庭事务的原因缺少时间开展,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教师思考并且互相讨论来寻求解决办法。
访谈问题10:请问您是否会专门设计一些活动增进学生对彼此的了解?可以简单说说活动方式吗?
T2:不会,因为平时上课的内容主要是以学习为主,教学科知识都已经费劲了我的心思、时间和精力,除了有时候约谈他们,没有想过专门设计什么活动促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自己比较少考虑这方面的事情。
T4:会。在集体活动的时候,我会让其他同学和独来独往的S1合作,把S1同学看作她们集体的一份子,在集体活动过程中让其他同学增进对S1的了解。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让他们两个人站一个凳子,通过彼此配合保持两边的平衡来搭建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让他们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有时候会让学生围成一个圈来玩游戏,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T5:我会设计一些课堂小活动,比如说知识竞赛和描述物品小游戏,英语课上让两两同学配合来进行课文的对话等活动。通过学生们的合作以及学生们的回答来增进对彼此性格的了解,增进与其他同学的友谊。也有举办两人三足的游戏,让同学们学会配合与沟通。
分析:结合访谈问题9和访谈问题10可得知,虽然教师们都认为有必要设计提升人际交往活动,但是教师家庭事务繁忙,课程目标紧迫,教师无法理解活动对提高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的积累效应等原因会使一些教师无法展开活动,总体的情况是教师们有心无力,只有性格比较亲近学生以及深刻明白举办活动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的老师才会坚持主张平时要重视并且帮助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访谈问题11:关于如何促进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情况,请问您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建议呢?
T3: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觉得反正没时间举行,所以也就不想这方面的事情了。
T4:我有三个建议。第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区表达;第二,要用恰当的方式批评,不要轻易丧失学生对你的信任感;第三,在教导学生道理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不可以空泛地谈而不采取行动。
T5:老师要尽可能地去教导孩子们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同理心以及尊重他人,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们去发现别的同学的闪光点,向优秀的同学学习。学校尽可能地帮助家长可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
分析:由上述教师提供的访谈信息来看,平时没有设计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教师会产生比较消极的心理,因为他们自我暗示自己无法在这一领域有所行动,所以也就不再在这个领域进行思考,而重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知行合一的教师则对学生们的人际交往情况有更多的思考和展望。
作者:郑颖余、谢妃妹、王小仁、冯钰钧、刘柏萱、陈秋成 来源:岭南师范学院“棋缘”社会实践队
  • 传承红色精神,铸就青年梦想——筑梦新时代,红心向未来
  • 菊花印象——乡村振兴进行时|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学子赴绩溪县
  • 关于共同富裕背景下民生保障成效
  • 关于共同富裕背景下民生保障成效
  • 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共同富裕背景下,对民生保障的实施成果以及保障范围的多
  • 08-30
  • 温暖始于心,志愿践于行:上电学子赴宝山罗泾,推动“数字化
  • 杜陵小学和元奏小学学生人际交往调研报告
  •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三下乡:义诊传递健康 相伴敬老服务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