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阆中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3-08-26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报告题目:阆中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研报告
团队名称: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暑期社会实践队
所在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
报告作者:刘欢、李蕙竹、赖玥、蒋雨、聂环宇、杨珊
指导老师:张科、范小齐
实习地点:四川省阆中市
摘要:2023年7月10日-7月16日期间,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组建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了南充市阆中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了走访调研,切实了解其学习生活需求,宣讲国家学校资助政策。调研过程中主要收集了学生受资助状况、家庭经济收入状况以及对于我校目前资助工作的建议等信息。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线上调研等多种方法并将相关资料归类归档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同时积极地宣传普及“资助育人、助学筑梦”政策,借助互联网等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大学生三下乡调研,关注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对广大受资助学生的自强上进精神进行广泛宣传。通过实地调研,我们深入了解受资助同学的心声,能够以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资助工作服务机制,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高校资助工作;资助育人;资助体系

一、调研时间

2023年7月10日-2023年7月16日

二、调研地点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

三、调研方法

本次实践主要采用实地调研、发放问卷、宣讲普及、统计分析等方法,选取地点为涵盖学校贫困学生较多的阆中市,包括玉台镇、洪山镇、五马镇、治平乡、思依镇等地区,主要涉及在校学生及其家庭,含少数不在家中的学生则对其父母进行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受访对象的家庭经济情况、其了解各类资助政策的途径以及是否还存在其他的资助需求等等。同时积极地宣传普及“资助育人、助学筑梦”政策,借助互联网等网络平台进行活动宣传,让更多人关注大学生三下乡调研,关注国家资助政策,也对广大受资助学生的自强上进精神进行广泛宣传。

四、现状问题

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管理机构最系统、资助类型最全面、资助人数最多、资助功能多样化的庞大学生资助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学生资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国资助管理系统已形成“奖、贷、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模式,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资助体系设计不合理、信息平台宣传不到位、受助对象不明确、评选过程不透明等问题。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学业、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实际工作中,高等院校频繁出现重物质帮扶、轻心理帮助的现象,资助工作片面追求短平快,忽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情况,违背国家“精准扶贫、扶贫也要扶志、扶智”的资助理念。因此,对高等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具体家庭情况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迫在眉睫。 唯有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亲身了解受资助的同学,我们才能真正“感同身受”,才能尽我们所能地为他们提供真正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支撑,成为他们走向成功的踮脚石,迈向人生的新台阶。

五、调研目标

在本次暑期实践中,由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成立一支暑期社会实践队伍,探访阆中市并进行调研和政策的宣讲。我们主要调查和研究我校阆中区域受资助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就国家及学校相关资助政策进行宣传普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更好地了解相关资助政策,改善生活情况,助力求学路。
本次活动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1、走访阆中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大学生及其家庭成员,了解受资助学生的各类需求,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的原则,通过个性化资助方式,进一步追求资助“精确化”,必要时采取“一人一策”;
2、进行相关资助政策的宣讲,推动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进一步普及与落实;
3、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应数据形成受助学生数据库,建立健全的互助体系,做到反哺社会,形成资助连锁效应;
4、了解我校资助工作具体成效及受助学生对我校资助工作的意见。通过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反馈到各学院资助部门,为后续资助政策的落实提供坚实依据。

六、调研过程

7月10日,我们团队十人坐上了前往阆中的高铁,正式出发,南充距离阆中并不远,四十分钟的路程便到达。到达之后我们先抵达酒店放置行李,简单收拾之后我们便出发前往阆中资助中心,中心的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且同我们的带队老师就实践中的具体事宜进行了交流。而阆中资助中心这边也表示会为我们提供车辆等便捷服务。下午我们便前往第一位受访同学的家中,但由于未提前同该同学联系,到达该同学所在社区之后,才发现该同学由于一些个人原因并未在家,因此我们只能原路返回。而回到所在酒店后我们通过线上方式对该同学进行了简单的访问。
7月11日,我们分别来到阆中市华胥路蒲同学家中以及位于大步坎巷的杜同学家中,在同两位同学的交流过程之中,我们了解到国家助学金对于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同时我们也收集到一些问题,比如两位同学都提到的申请程序复杂等问题,需要反反复复地重新提交,同时评审过程也比较长,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7月12日,我们来到今年在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级中被评定为困难等级的两位同学的家中,通过这次采访我们了解到,这两位同学由于家庭自身原因均选择在毕业之后便寻找工作,补贴家用,而不是继续深造。高校资助一直在进行,是促进社会教育公平,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权利的重要举措。
7月13日,我们来到了阆中当地红色烈士纪念园,学习红军文化,参观红军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烈士纪念碑下庄严宣誓。通过这次活动,使各实践队员能够更好地了解红四方面军在阆中建设红色根据地的过程和阆中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加深了对历史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各先烈的生平。
7月14日,我们分别走访了位于玉台镇夹山沟渠村、洪山镇董家店村以及五马镇临溪村三位受访家庭,通过此次走访我们对部分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有更深的感触。这些同学虽然没有很好的家庭条件,但是他们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积极向上,一直未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着。
7月15日,我们来到治平乡、思依镇石马梁村以及桥楼乡洛阳村进行走访,由于路途相对较为遥远,对实践队员来说也是一种考验,但即便如此,到达各受访学生家中之后,大家仍然能够相互配合,完成好我们的工作。
7月16日,在调研实践的最后一天,我们整理分析了这七天的调研数据,将这期间的材料和图片进行了分类归档,并对后期的成果总结和工作进行了安排。这短短七天的实践调研过程中,我们一共实地走访了10个小区,4个镇,6个乡,线上调研了70位同学,共发放调查问卷110份。

七、数据分析

在这七天的实践调研中,西华师范大学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暑期社会实践队一共实地走访了13位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走访范围涉及南充市阆中市城区及周边各乡镇(包括有峰占乡、玉台镇、洪山镇、五马镇、治平乡、思依镇、桥楼乡等多个乡镇);同时实践队线上调研了97位同学。本次通过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发出并有效收集调查问卷数据110份。
在这些人中,大约有70%的同学户籍所在地为农村,而享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的高达30%,也就是说110人中约有23人属于在农村地区同时享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这个数据比例看似不高,但是就我们实地走访的13位同学来说,却包含了其中的大多数人家,这从侧面反映出高校资助育人方面的工作还大有可为。
 
图一 110位大学生家庭情况数据统计结果
由图一可以看出原建档立卡学生、城乡低保学生和突发严重困难家庭学生是家庭类型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三种,它们分别占比24.55%、30%和17.27%。 孤儿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在本次调查中未出现。 选项为空即非以上十大类家庭类型的学生占比也比较高,达到了13.64%。综合来看,本次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家庭属于贫困或边缘贫困家庭,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图二 110位大学生了解资助政策的渠道数据统计结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2.73%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学校相关资助政策,他们了解资助政策的途径是通过班干部的宣传通知,而有37.27%的受资助同学的父母(或家人)对于学生的相关资助政策不够了解,他们表示自己了解资助政策的主要途径是来源于孩子了解后转告,但对于政策的具体内容了解的并不深。说明我校资助工作还需加强学校层面与家长层面的联系,尽量做到资助政策广泛熟知。
 
图三 110位大学生对学校资助工作满意程度数据统计结果
通过本次调查问卷,我们发现有50.91%的受访对象对我们的资助工作非常满意,43.64%的受访对象对我们的资助工作表示满意,4.55%的同学对我们的资助工作的满意程度为一般,还有0.91%的受访对象对我们的资助工作不满意。总体来说,满意度高达94.55%,充分说明学校资助工作还是受广大学生认可的,还有一部分同学表达了我们的资助宣传工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宣传力度这说明我们还有很多进步的空间,需要继续改进优化我校的资助工作体系,努力提升受资助同学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八、调研结果

此次实践活动团队深入阆中市各乡镇,在当地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深入宣讲,涵盖各个阶段,不仅走访到每一位受资助学生,同时影响一个村、辐射一个乡、甚至影响整个地区,帮助受访人员及其相关人员建立对国家资助政策全方位、立体式的了解。同时为当地政府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便利,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点赞。
通过本次实践,实践队员们了解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及对我校资助工作的看法和建议,帮助提升学生对于学校资助工作的满意度,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促进形成全方位帮扶的资助体系,做到不仅仅给予经济帮助,还要对其三观养成、心理疏导、技能提升给予帮助。通过整理分析走访问卷数据与访谈结果,总结和完善学校资助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学校资助工作内容多样化;对受访家庭和周边邻里进行相关政策宣讲,增加受助学生及其家庭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扩大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宣传面,提高国家教育资助政策的宣传度。
此外,本队是全校目前为止唯一一支资助育人实践调研队伍,在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多篇实践调研投稿被选中发表,培养了受助学生感恩国家,回报社会的意识,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并怀有反哺国家与社会的远大志向;有利于其形成从“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丰富了高校资助工作的精神内涵,有助于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更好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
高校应精准构建资助体系,将资助育人落到实处,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充分彰显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政策优势、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正确,通过贫困资助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8-51
  2. 刘立柱.关于建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7(012):P.16-19
  3. 侯昀晨.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3-5
  4. 冀津.精准构建新时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2022,(06):62-64
作者:刘欢、李蕙竹、赖玥、蒋雨、聂环宇、杨珊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阆中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调研报告
  • 飞跃实践队开展实践活动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飞跃实践队队员于8月1日至11日分别前往了与党史相关人物及事件的纪念馆和各地烈士陵园,进行参观缅怀
  • 08-26
  • 2023年7月21日,美术学院“寻访三溪,共寻振兴”社会实践队
  • 江二师学子三下乡实践报告:非遗剪纸寄初心,社区体验促振兴
  • 跟随习近平总书记脚步,书写调研实践篇章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