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华农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绿色长征”昆明市宣威市水域调研

发布时间:2023-08-2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为践行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新指导理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出力。暑期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组建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通过云组队调研各地水域。
为调研云南省昆明市和宣威市水域的水质和绿地的保护与变化情况,了解河流受污染的程度、主要的污染源,绿地的保护情况、生态状况,对比两地水域水质差别,以及相关政府针对生态问题出台的措施。团队成员前往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以及宣威市金月湖和花椒水库进行调研。
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平均水深5米,最深11米。滇池风光秀丽,为中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四周有云南民族村、云南民族博物馆、西山华亭寺、太华寺、三清阁、龙门等风景区。滇池远近闻名,冬天总有许多海鸥飞来过冬,形成昆明特色的风景线。可近年滇池污染加重,虽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治理,污染仍存。造成滇池水污染的有三大原因:首先是,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是昆明盆地最低凹地带,所以客观上成了昆明的“排污桶”。这个“桶”必须不停地接纳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含有农药化肥的农业污水,加之滇池流域城镇化迅速发展又增加了污水数量。据统计,每年排入滇池的污水约2亿立方米,即2亿吨左右。其次是,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另外是,在自然演化过程中,滇池湖面缩小,湖盆变浅,内源污染物堆积,进入老龄化阶段,还有人为加大湖水排泄量和降低周边森林复盖率,更加速了老龄化进程。
(图为滇池岸边)
在工作人员的允许下,团队成员在滇池岸边取好水并就地检测,发现滇池中氨氮含量过高,结合滇池被污染的原因分析,是由于排入滇池的污水治理不完善。团队成员也根据检测数据向滇池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未来在滇池的治理方面多关注排向滇池的污水,增加降低氨氮含量的措施。
(图为队员在金月湖测溶解氧含量)
位于宣威的金月湖和花椒水库分别处在宣威的一南一北,是人们闲暇时常去闲逛放松,钓鱼玩乐的地方。经过队员实地取水检测后发现两地的各项指标相差不大且均在标准范围内,由此可见宣威市对水源的治理基本达标。通过了解,队员得知两地基本不存在污水排放问题,于是氨氮含量远低于滇池,仅有pH值略高于滇池。
通过此次检测,队员深刻意识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污水的排放对水体污染的严重性,不乱排乱放便是对水体很大的保护。本次实践也提高了团队成员对水资源和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了解不同地区水质、绿地现状及成因,增强成员的综合素质。从实践出发,反思自己,思考自身行为、能力和知识积累上的缺陷,更加客观的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也有利于加强居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的节约用水和爱护绿地意识、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力度。
(图为电厂水库)

 
作者:陈俊娴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 巢院学子三下乡"徽墨瑰宝,华阳之光”:走进徽墨文化园感受
  • 暑期“三下乡”:促进文旅融合,共筑美丽乡村
  • 我们的田野历史课:考察与记录
  • 我们的田野历史课:考察与记录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在安庆市太湖县蔡畈村开展田野历史课堂,陈鹏飞老师带领学生走进田
  • 08-24
  • 田野历史第一课:问题导向
  • 田野历史第一课:问题导向
  •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情系桑梓,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在安庆市太湖县蔡畈村开展田野历史课堂。
  • 08-24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