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灵泽润桑榆,共沐养老新皎月——苏州里河社区调研报告
盛夏时节,炎炎烈日下的苏州,宛如一个被时光雕琢的古老画卷,渐次展开。阳光如金色的绸缎,缝补在碧绿的柳叶之间,金碧交映,相得益彰。小桥流水,垂柳依依,正如白居易笔下描述的“夜泊牛渚怀古”,似乎每一个角落都藏有历史的足迹。而在这热烈与宁静交织的画面中,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养老模式实践研究团队走进了姑苏区的里河社区。他/她们来寻找现代都市中熟人社会的温度,来探访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智慧与情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社区食堂。这里并不仅仅是一处食物的供应地,而是情感、回忆与故事的交流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古人曾如此描述生活之便利,而现在,在这食堂中,老人们笑容满面,欢聚一堂,各取所需,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那一丝丝的温馨与情感。社区食堂负责人张书记介绍道,物美价廉是他们的准则,为当地老年人给予优惠,关心老年人生活与食品安全是十分重要的事。来到食堂,点一份餐,或者打包回家,你可以自由选择,同时也有养老服务机构负责配送与后勤,社区食堂人员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老年群体服务。
紧接着,团队来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这里,每一个细微的服务都流露着对老人的关爱与呵护。有的为老人把脉问诊,有的为他们送去急需的药品。如同古诗所言:“久病成医,每疑新方好。”这里的医护人员就如同熟悉的家人,了解每一个老人的身体状况,用最专业、最贴心的方式守护他们的健康。尤其是口腔科,那里仿佛变成了一个神奇的炼金工坊。每一位患者,无论年龄大小,都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健康的追求而来。医生和护士如同炼金术师,他们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在为每一个人雕琢那最自信的笑容,让他们重拾与这个世界亲密交流的勇气。白墙、绿植、金色的灯光下,患者坐在诊疗椅上,闭上眼,仿佛能听到古代诗人的吟唱:“风前月下,犹抱琵琶半遮面。”当他们重新睁开眼,嘴角上扬的那一抹微笑,仿佛就是那琵琶声中的最美旋律。
走进社区法律援助室,那里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每一位老人的疑问,守护他们的权益。古人曰:“法之所赋,情之所系。”这里的法律援助不仅仅是对法律的解读,更是对老人的情感关怀与支持。
行至里河社区的文艺培训室,仿佛走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繁花似锦的文化园地。此地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生活情感的再度表达,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畏与执着追求。首先,社区人员介绍了舞蹈团,老人们穿着华美的服装,手捧丝巾,或是轻扬长裙,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她们的舞蹈流露出岁月的沉稳,但每一个转身、每一个步伐,又都充满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生活的热爱。正如李清照所写:“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墨香扩散,笔锋流转。老人们挥毫泼墨,每一笔、每一划都如同他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而波澜壮阔,时而细水长流,这是书画培训的涵养。同时,社区内还有盆景、民俗、合唱等文艺培训活动和团队,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
在晚风微凉之时,偶有社区观影活动。老人们找好座位,观赏那些经典影片,古今中外,情感交汇,心灵沟通。如同杜甫所述,“共君今宵尽,不觉夜深人静。”在这片刻的宁静中,老人们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的年代。
离开里河社区的时候,夕阳斜斜,一切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盛夏虽然骄烈,但里河社区的养老模式给予了我们深深的感动。这里充分体现了熟人社会的温度,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服务都是对老年人的关心与呵护,也是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与继续。
最后,以诗句结尾:“桃花扇底江南水,日暮钟声春短时。”让我们珍惜每一刻时光,致力于为每一个老人创造一个更温馨、更美好的养老环境。
作者:韩哲 来源:韩哲
- 兜牢民生底线 增进乡村振兴
- 在当前农村问题是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社会救助工作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民生、紧紧联系着群众的心,是基层高效建设、乡村稳定振兴
-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