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挖掘乡村特色,助推乡村振兴—————南宁理工学院学子开展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3-08-13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学校名称:南宁理工学院
团队名称:桂青星火,筑梦乡村
实践时间:2023年7月3日至2023年7月6日
 一、实践背景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独特而鲜明的标识,是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中孕育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色文化资源滋养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要从多个角度去延续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文化体系建设。用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二、实践目的
此次实践,实践团队成员们积极投身各项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乡村振兴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让青年学子切身认识基层工作;学习红色文化,让青年学子明确作为当代青年应该有的责任和担当。进一步探索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乡村振兴道路,让青年学子自发、自觉地去传承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效能深入人心。落实到实际行动,带动青年学习铭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持续关怀革命先辈,将革命精神永续心中,让红色精神在血液中流淌,以更加崇高的人生理想与信念砥砺奋进,以青春之力助力乡村振兴,以青年之光亮年华共筑中华民族美好未来。
 三、实践准备
为保证实践顺利进行,团队在实践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查阅资料、对接实践基地、拟定实践方案等,并结合实际情况,前往仙湖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如下:
1.查阅资料。确定实践目的地后,为保证实践顺利进行,团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提前了解了仙湖镇的具体情况,针对当地特色共同商讨制定实践方案。
2.对接实践基地,对成员明细分工。团队确定实践方案后团队领队与实践目的地负责人对接联系,向其介绍实践方案。团队成员分为外联、会议记录、拍摄等部分。
3.优化实践方案。与实践地取得联系,顺利对接后,团队根据实践地的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实践形式。
 四、实践内容
(一)走进课堂,助儿童成长
7月4日上午,我们抵达武鸣区仙湖镇中桥社区布置完手工课堂后,一个个小朋友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入口来到手工课堂,在志愿者们的带领下陆续落座。首先,实践团队成员进行了自我介绍后邀请小朋友们进行自我介绍。其次,实践团队成员们按照各自的分工开展活动,由李老师和刘文杰作为此次手工课的主讲师,2位实践团队成员拍摄记录活动,实践团队其余成员作为助教,在不同的小朋友身边帮助他们完成折红心。接下来便开展了防溺水宣传教育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介绍完防溺水相关知识之后便开展了抢答环节,答对的小朋友将会获得文具。最后,我们通过剪纸进行壮族文化的宣传,希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使大家体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发扬伟大团结精神。
(二)聆听二十大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7月5日上午,我们来到仙湖镇政府与基层干部共同参与“仙湖镇2023年青春引擎基层干部培训暨青马工程培训班”为主题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课堂由青年团干廉政教育、电商直播技能、青年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新时代共青团干部素养这四部分组成。李江艳作为青年团干廉政教育的主讲师,她为我们讲解了有关党的六大纪律以及党员的纪律处分。苏艳艳作为电商直播技能的主讲师,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了解到农业品牌化发展将迎来机遇,农村消费潜力将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她还为我们介绍了直播平台,其中一亩田主要针对农产品。她介绍了抖音平台的特点、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域分布、直播具体操作方式以及开通带货权限的四个条件。黄共辉作为青年读马克思—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授课内容的主讲师,他带领我们一起领悟哲学的奥秘。他为我们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方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黄琦芳作为新时代共青团干部素养课程的主讲师,为我们讲解了作为新时代共青团员应当承担的历史重任。我们应接过时代的接力棒继续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20世纪70年代中叶,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中越关系急剧恶化,中国边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7月6 日上午,我们来到仙湖镇政府倾听潘正基、潘善才、詹玉军三位革命老兵讲述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役中为国守护南疆的革命故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战争中一个加强连去攻打敌人结果只有两个人回来、一夜走20公里以及作战时居住环境恶劣后来留下了病根。这些英勇事迹值得我们铭记,我们应当学习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继续服务于群众。走进退役军人之家,感悟革命精神。据悉,仙湖镇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于2019年5月10日,目前仙湖镇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扶对象以及参战民兵共601人。通过与李站长的交谈得知,获得功勋的老兵并没有获得特殊补贴待遇,但对于家庭条件不好以及身体状况不好的老兵,工作人员会给予更多的关注。
(四)挖掘产业优势,建言献策
1.仙湖镇那溪村。实践团队来到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那溪村后将团队分为两个小队,跟随着当地的政府书记们去了解当地的产业发展。一支团队接触是龙眼、玉米和桉树,另一支团队接触的是香蕉、八角和甘蔗。在此进行了一个产业的调研,探寻特色产业,了解当地“解耕地保护”的政策下基层状况。考察结束之后与当地政府部门开展座谈会,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更加深刻了解当地政府的基层工作的详情。实践团队为当地产业发展建言献策。营销方式,营销理念、营销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前瞻性抓好。可以培养一些年轻的干部群体,学习一些新媒体运营技能,将农业生产的过程剪辑,以互联网的形式让人们知道我们这里的产品。实践团队在实践过程把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结合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条件、当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发展带动乡村振兴三大成效部分设定访谈提纲,并将发展意见制作成项目企划书,希望通过包装的营销模式助力,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同时,结合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竞赛项目,以主打包装设计策划项目成果,为当地产品进行一个宣传。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希望能发挥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2.六冬村产业基地。深入考察仙湖镇产业发展状况和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探寻致富经验,并实践团队和产业基地负责人潘艳芳详细交流。据采访可知,六冬村产业基地的项目总规模有1600.28亩,了解到三红蜜柚、新品李子和树木三大主导产业的益农成效,通过“基地+公司+农户”扶贫与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种植脱贫。同时,实践团队为当地产业发展助力,并通过剪辑宣传视频宣传当地经济产品,扩大影响力。
五、实践意义
(1)学科交叉,提升自我
实践育人,推动成长。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体现多学科交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将书本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锻炼了自我沟通写作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增长了见识,强化了担当,增加了人生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在走访过程中,克服自身恐惧,敢于交谈。
(2)深入乡村,奉献力量
特色产业兴,脱贫门路宽。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队员们收获颇丰,了解到仙湖镇产业发展现状。同时,实践队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调研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举措,将建议中梳理制定计划书,并设定访谈提纲,运用座谈会形式交流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通过深入调研与实践,深层次理解到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实践团队为当地产业发展助力,并通过剪辑宣传视频宣传当地经济产品,扩大影响力。弘扬志愿精神,让更多人知道,引导更多青少年投身志愿服务,切实将青年力量注入乡村振兴建设中去,在奉献中增长才干,在建设中奉献力量。
(3)寓教于乐,共同成长
通过爱心支教活动,给留守儿童带去温暖。通过知识课堂的开展增强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让他们能安全快乐地度过暑期生活。
聆听“仙湖镇2023年青春引擎基层干部培训暨青马工程培训班”为主题的培训,可以使我们团队与基层党组织紧密结合,通过这种方式领悟二十大精神内涵,加强党史教育。通过与革命老兵的交谈带给革命老兵关怀的同时增强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向革命老兵学习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实践方法
(一)实地观察法
在实地通过观察获得直接的、生动的感性认识和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团队成员到达武鸣区仙湖镇,通过实际观察和亲身教学探索感受教育事业和经济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借助相机和文字记录下支教和走访调研的整个过程。
(二)会议调查法
通过邀请若干调查对象以座谈会形式来搜集资料、分析和研究社会问题。实践团到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那溪村跟随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调研,随后在那溪村村民委员会开交流座谈会,研究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发展模式。
(三)访谈调查法
地观察法更深一层次的调查方法,它能获得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实践团队爱心支教结束后,深入到农村,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走访附近孤寡老人和单亲家庭。慰问老人并咨询他们的身体状况,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状况。
(四)实验法
教学根据小朋友的年龄调整支教形式,在本次实践课堂中采取了课内兴趣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以知识抢答游戏、图片观察探索和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为主要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丰富多彩,包括手工、壮族文化创意剪纸展示和普及安全知识等,课程更加注重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七、实践结果
(一)用自身所学,助力家乡教育事业
团队成员结合自身所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助力乡村教育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在本次前往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社区进行的支教社会实践活动中,针对现阶段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实际需求,围绕“一颗红心手工折纸”“壮族文化创意剪纸展示”和“普及安全知识抢答”为课程开展支教。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虽然教学经验尚浅,但我们能够结合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体系向学生倾囊相授。我们采取了趣味课堂,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科兴趣、领悟爱国主义教育,助儿童成长。
(二)聆听红色故事,以学铸魂
实践团队在仙湖镇仙湖人民政府进行了学习交流,聆听“仙湖镇2023年青春引擎基层团干部培训暨青马工程培训班”主题培训活动,与政府部门一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动。在实践期间实践团队还在仙湖镇开展研学,聆听抗战老兵的英勇事迹,了解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广西、云南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无论有多困难,一心只为保卫人民和领土”等语句,深刻体会到了3位退伍老兵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走进退役军人服务站,实践团队成员们和李东明副站长交谈之中,详细了解仙湖镇军人服务站的工作职责、人员分工和退役军人待遇,以及在仙湖镇退役军人、其他优扶对象、参战民兵人数共有601人。懂得了军人服务站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开展帮扶援助、走访慰问和矛盾化解,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传递给每一个退役军人。
(三)发挥“互联网+”优势,助力宣传
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志愿力量。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挖掘当地产业优势,采集精彩瞬间。用照片、视频等形式来展现调研过程,并通过自媒体宣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时效性、传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让更多的人了解仙湖镇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作者:刘梦佳、黄静、卢婷婷 来源:南宁理工学院
  • 老有口福,从“齿”开始 ——“爱牙在行动”老年人口腔健康
  • 宣城文化之旅:体会笔墨之乡,传承工匠精神
  • 巧用三色之笔,助力乡村振兴
  • 巧用三色之笔,助力乡村振兴
  •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2023年7月17
  • 08-13
  • 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大学生职业规划暑期社会实践总结
  • 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来说,能在暑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给了我们一个方式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是一个提高自我能力的重要的机会。
  • 08-13
  • 健康之行,乡村振兴
  • 健康之行,乡村振兴
  • 7月9日上午,我们联系了前一天借宿地方的村委会,向村长说明我们本天的任务,希望他可以配合我们,最后我们在村长的帮助下找到了一户人
  • 08-13
  • 三下乡——抗击糖尿病,守护新健康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